【中国梦】白日做好梦——8个“中国梦”的故事

姚晨:微博也是一个做梦的平台,人人在这个平台上聊自己的白日梦。这些梦想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破灭的也有实现的。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些五彩缤纷的梦想都在照亮着前行的路,让每一个人都变成很生动的人。

责任编辑: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李邑兰 实习生 彭军淋

袁隆平—易中天

易中天:您解决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您自己挨过饿吗?

袁隆平:挨过。1960年前后,全国由于自然灾害和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了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处于半饥饿状态,我本人也尝到了没有吃饱的苦头。

易中天:那时好像有一个科学发明叫双蒸饭。

袁隆平:对,双蒸饭就是蒸两次,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很大。但是食物就那么多,吃下去就消化掉了,更饿一些。

致敬辞:袁隆平演绎了一流科学家的应有形象:用技术创新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吃饱饭是最普适、最恒久、最颠扑不破的中国梦。经历过大跃进、大饥饿的袁隆平,以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卓绝努力,不断改进其培育的杂交水稻,圆了这个中国梦。他所创造的奇迹,不仅普惠了中国人,也造福于仍在饥饿阴影中的地球村。 (冯飞 徐圣杰 王轶庶/图)

易中天:我们知道吃饭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但是怎么种粮食的人老被人瞧不起?我记得当年我们高考的时候,一个省有两个学院,一个叫农学院,一个叫林学院,后来并校变成农林大学。结果这个学校的人就很有意见,你叫我们农林大学,眼睛不好的一看就成农村大学,耳朵不好的听成农民大学,好像沾着农字不怎么地,为什么?

袁隆平:为什么他们瞧不起农业呢?因为原来中国的农村很落后很贫穷,所以他们瞧不起农民。但是现在要刮目相看,现代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一辈的农民了。现代农民很多东西都是机械化、电气化、电脑化,非常先进,像水稻现在可以一亩地900公斤以上,再隔几年可以上1000公斤,这是现代农民。比如说病虫害,过去都是趴在田里找,现在那个装置在田里面,我们在电脑里看虫子活动,很先进的。那个施肥,营养仪备好在那里,都是现代的,与过去原始的农民有天壤之别,所以说现在应该刮目相看现代的农民,不是过去古老的农民,现在学农的也开始多了些。

易中天:您觉得有什么办法能让农民富起来呢?

袁隆平:单纯种水稻粮食是富不起来的,但是我有一个曲线致富的建议,就是我们通过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让3亩地产现有4亩地的粮,我们叫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种三亩地产四亩地粮食,我们就省出一块地来搞其他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蔬菜、水果,养鱼、养螃蟹等等。

易中天:您自认为是精神首富,精神富翁的感觉是什么?

袁隆平:精神很满足啊,比物质首富还好些,钱多了没用的,穿衣服就那么几件,你吃饭就那么多,钱多有什么用呢?

易中天:钱多了可以捐出去嘛。

袁隆平:钱能捐出去,做好事。但是精神上的安慰是比物质上的安慰更值得我们追求的幸福。

易中天:您的中国梦叫禾下乘凉梦,禾下怎么乘凉?

袁隆平:对,我真做过这样的中国梦,还做过两次。我梦见四年前研究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穗粒有花生籽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叫禾下乘凉梦,我现在愿意让我这个美梦早日成真。

易中天:您的美梦要是成真了,我们的粮食都吃不完了,全体中国人民都富起来了,那时候干吗呢?

袁隆平:搞文化娱乐,搞精神文明。

致 敬辞:白岩松持续推动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将一度“敏感”的直播渐渐变成一种常态;他把理性的评论和批判的声音放置在体制中,一步步挑战中国电视固有的话 语体系。白岩松娴熟地驾驭新闻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稳步地促进新闻回归其本源,不断刷新和提升着转型中国的健康舆论力量,成为中国新闻业的标志性人物。 (冯飞 徐圣杰 王轶庶/图)

白岩松—易中天

易中天:你刚才不是说欢迎全民都成为记者嘛?我先来问个问题,全民都成为记者,新闻真实性怎么保证?

白岩松:我觉得正是在全民都成为记者的前提下,真实性才在做完加减乘除之后被更大范围地体现出来,所以今年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里,记者该怎么当记者。

易中天:那谁来做这个加减乘除?

白岩松:我觉得,永远要相信群体的力量,也许看某个个体在网络上、微博、生活中都有可能犯错误,甚至没有带来真相,但是当构成一个群体的时候要相信最后的得分是真相。

易中天:群体的一定是正确的?

白岩松:最后加减乘除之后,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过去我们试验了很多不把权利交给群体的时候,不也没有得到我们期待的结果吗?

易中天:你说过,要说出真话来是需要勇气的,有时候是需要忍受委屈的,你有忍无可忍的时候吗?

白岩松:我首先必须承认,在所有被致敬者里边,我是惟一必须感到不好意思和脸红的。别人都在推动某一个事情不断向前进步,但作为一个媒体人来说,我不觉得我多做了一些什么。我不过是在做二十多年前老师教给我的底线。有人说你被致敬了,我说为什么把致敬杯给我,他说因为你说真话。后来我意识到不对,就像生活中你夸奖一个人,你这个人真好,为什么?因为你从来不偷东西。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说真话是底线,不是上限。现在我们生活中不由自主的有很多底线变成上限了,比如食品现在没有人追究是不是好吃,而是说没放其他东西。我也不希望拥有这样忍无可忍的机会。我觉得人都是为希望向前走的,我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