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难抑“GDP冲动”——院士揭批工程院增选

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名单后,个中的不正之风成为热点,多位受访院士称,今年单位取代个人成为拉票、送礼主体。院士成为地方以及单位的“社会资源”,是单位作为主体出面运作增选的内因。

责任编辑:杨继斌 实习生 沈颖

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名单后,个中的不正之风成为热点,多位受访院士称,今年单位取代个人成为拉票、送礼主体。

院士成为地方以及单位的“社会资源”,是单位作为主体出面运作增选的内因。而这,已伤害到“工程院院士”这一群体的社会声誉。

工程院院士17 年来从96 名增至783 名,但在各地仍是稀缺资源,优渥待遇伴随终身。 (CFP/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工作,再次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在京宣布了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54人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有网民发现,早在一个月前,就有人“猜中”了其中的32位新院士。这自然被舆论视作了质疑院士增选的新证据。

熟悉的一幕曾发生在2009年。在77岁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院士闻玉梅眼里,院士增选俨然已成了潘多拉魔盒,两年开合一次;盒子喷涌的是各路候选人,瞄准她手里的一票,裹挟欲望、蜂拥而至、周而复始。

“打招呼的、汇报的,愈演愈烈,出面的还往往是单位。”闻玉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促使她和秦伯益、曾溢滔、庄辉等4位院士联名,在2011年增选期间发表公开信“我们的心声”,呼吁抵制“拉票”,然而应者寥寥。

事实上,早在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伊始,工程院方面便试图通过增加诚信记录、完善调查制度等方式,来规范程序,但却未能改变外界对增选的质疑与非议。

礼都送到香港了

“对不起,我们有廉政公署的,接待你可以,但请不要给我任何东西,我将来是要坐牢的。”

出生书香门第的闻玉梅,是闻一多的侄女,她以研究乙肝病毒分子、研发治疗性乙肝疫苗闻名于世,2011年成为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回顾十余年参与历程,她感叹不良的风气愈演愈烈。

“1999年我入选时,觉得还比较清廉,没那么复杂。快公布的时候校长还问我,‘选上了没’,之前没关心,也根本没去跑。”她回忆说。

1994年我国设立中国工程院时,工程院院士就被定义为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称号、终身荣誉。首批院士96人,2011年增选完成后,工程院院士总数已达783人。

但不正之风愈演愈烈。经过十余年发酵,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专家谢礼立将增选乱象称作“公开的秘密”。

2011年的增选启动于元旦,增选名额为60名,与2009年一致。按照原计划,4月底结束提名和遴选后,5月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6月下旬进行第一轮会议评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