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拳王的故事

余吉利不肯再提起这一层,一颗拳王的心已被他埋到深处。中国有过几个拳王?他还有什么必要解释自己当年的理想和对事业的渴望?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曾经有自己的拳王,更没有人知道这位拳王所遭遇的离奇命运。令人无法想像的是,这位中国拳王一生的不幸仅仅是因为一个和香港有关的念头,一个世界拳王之梦……

青年余吉利(后排左一)和运动员们合影

吉利在1953年获得全国拳击赛冠军

1.这个人太特别,曾经是全国拳击冠军
    读到余吉利,是在李梧龄的回忆录里。李梧龄智力过人,当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读书,提前一年毕业,留校任教,被认为在物理研究上会有辉煌前程。阴差阳错,1958年,22岁的李梧龄遇无妄之灾,遂由复旦大学送上海横浜路收容所,转安徽白茅岭农场。待重新回到专业,已是21年后的事情。
    白茅岭农场远在安徽,却曾在上海赫赫有名。当年上海人提起白茅岭,会有北京人提到清河的脸色。那个年代,上海犯了事的人,若够不上送监狱,白茅岭是个主要去处。去了,也就失掉那个年代被看作性命的上海户口,多半再不能回来。
    李梧龄在白茅岭辗转几个分场,遇各色人等不下千八百,可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名字并不多,几十年过去,他偏偏记得余吉利。余吉利太特别,他曾是全国拳击冠军。读到这头衔,我多少有点将信将疑,直到多年后,余吉利真真切切出现,我才相信,一本回忆录就是一段真实历史;里面的名字,就是活生生的人。
    余吉利坐在我对面,我仔细打量,想找出全国冠军的影子,反觉得面目不清,他本来眼睛不大,一只眼睛还在发炎,红红的只留下一条细缝,另一只也不停在眨,显然感觉不舒服。一开口,他的词语都粘在一起,语流滚动极快,我竖起耳朵才勉强能听明白。
    余吉利出生在1930年的上海,霞飞路927弄,称霞飞坊。是老上海典型的“新式里弄”,所谓新式,其实就是西式。这一带是法租界。霞飞坊是仿法式住宅,却不是法国人建的。1924年,霞飞坊由比利时圣母圣心会普爱堂投资建造,一大片整齐的3层砖木住宅,到今天还是一景。余吉利的父亲余宏基就在比利时房屋公司工作,是个普通职员,母亲在家带几个孩子,家境还算不错。
    少年余吉利在铭本小学读书,又进雁荡路业余中学。在余家附近的汾金坊,住着大同大学外语系的大学生黄晓阳。他比余吉利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