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 绿动未来】寻找身体与自然的双重平衡
都市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爱生活,追求自我身心健康,此外,更疼惜自然,致力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人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部分,生态平衡、环境可持续发展,才是原点,才是终极目标。
都市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热爱生活,追求自我身心健康,此外,更疼惜自然,致力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人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部分,生态平衡、环境可持续发展,才是原点,才是终极目标。
在都市中,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得生活,回归健康和自然;他们分享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与身边的人分享生活最质朴的乐趣;他们创造生活,唤起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认同和追求。与绿色生活理念同时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色社交平台,它为有着共同健康环保理念的人们营造了一个聚合与交流的空间。
(东方IC 本刊资料库/图)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向秉持绿色环保的理念,近期与上海市卢湾区政府组织办了一场名为“绿动未来,美好家园”的创建低碳城区系列活动,包括“绿动银行”、“环保进社区”、“未来城市交通周”等子项目。其中,别开生面的“城市农场”活动人气特别高热,吸引了众多爱环保、追求健康生活的市民参加。位于市区的城市农场占地面积三千多平米,分为自然种植区、追波逐浪区、悠闲地带区、科普知识区、烂漫童趣区五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市民们不仅在此体验了“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学习了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的科普知识,更获得了与家人、朋友亲近休闲的机会。
近些年,诸如此类的绿色社交平台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出现,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海“菜团”、广州“城乡汇”、成都“生活汇”……均有声有色。更有“插秧派对”、“小学生家长割麦子比赛”、“自制葡萄酒品鉴会”等绿色社交活动,为嘈杂污浊都市吹来清新之风。
查尔斯王储是有机生活的忠实拥趸,他时不时会去参加slow food 组织举办的食品活动,他的参与带动了许多农民保持悠久食材做法的传统,也带动了城里人下到农村体验乡情的热潮。 (东方IC 本刊资料库/图)
自然农法养育健康食品
食品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健康生活须从绿色平衡饮食开始。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发起一场以“慢食”为名的保护传统美食、倡导健康环保生活的运动。除了保护传统烹饪习俗,慢食文化更注重环保效应。它强调饮食溯源性:吃当地所生产食物、原材料优良、按当地风土习惯所生产制造。随着慢食文化流行,人们对“健康美食”的认知逐步提升。
无论是上海“菜团”这样的消费联盟,还是北京农夫市集这样的销售平台,都不约而同地以“健康美食”为着眼点,将热爱生活、关怀环境的人凝聚一起。
北京农夫市集是国内运营较早的直面消费者的有机集市,自2010年9月创办以来,每月举行,有时参加人数可达六七百人。农户们带着几小时前还在土里的蔬菜、不含生长激素的瓜果、未经污染的大米和大麦茶,还有农家自制的薰衣草纯露及各类香草,为城市居民带来原生态农产品。
随着市集规模和影响力扩大,不断有新农户加入阵营,主办方坚持对所有待参加农户、农场进行考察。条件较苛刻,首先需农户认同“有机”理念,承诺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养殖密度合理,散养为主,不喂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具有高度透明性,愿意与消费者沟通生产方式和方法;规模上倾向于选择独立的中小型农户。
虽借用“有机”概念,但参加农夫市集的小农场并非经过“有机认证”,它们只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农耕方法,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国际有机农业联盟提出“有机”的四个原则—“健康、生态、公平、关爱”,不仅要求农产品健康,还要求对环境友好,同时兼顾对农民社会公平。其亚洲区代表周泽江曾指出:人们追求健康食品时,不必局限于“有机认证”一种方式,现在中国一些农场主用自然农法、生态农法,也可以令食品生产更加安全,同时对环境更友好。
上海“菜团”在选择合作对象时也采取了类似考量标准。“我们希望支持志愿生产健康食品的小农,”“菜团”理事易晓武说,“农场主应该下地耕作,承诺不使用农药化肥。”当然,这种“生产者承诺”还需经过“菜团”审核才有效,理事们通过与业内人士交流,获得信息以及常识性判断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探访,并邀请团员们明察暗访,共同对合作对象进行甄别、选择和监督。
由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举办的“城市农场”活动,让城市居民在市中心体验农民种地生活。 (东方IC 本刊资料库/图)
上海农好有机农夫市集7 月2 日活动海报。审核才有效,理事们通过与业内人士交流,获得信息以及常识性判断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实地探访,并邀请团员们明察暗访,共同对合作对象进行甄 别、选择和监督。从去年6 月开始,理事们就为寻找符合要求的合作伙伴而展开长期考察。最终,他们选择了崇明两个供应商,种大米的贾瑞明及种 (东方IC 本刊资料库/图)
从去年6月开始,理事们就为寻找符合要求的合作伙伴而展开长期考察。最终,他们选择了崇明两个供应商,种大米的贾瑞明及种菜的梦田生态农庄—他们都属于遵循自然规律的小型生态农庄。尽管上海已经有一些形成规模的有机农庄,比如多利农场、百欧欢农场等,但大型农场并未纳入菜团的考虑范围,易晓武解释道:“我们寻求的是最靠近自然的农法,而小农在这点上具绝对优势。比如在使用有机肥时,有农场选择购买商品有机肥,而有的则选择农家肥,虽说都是‘有机’,但外来物品不可避免会对本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增加不可控因素,像梦田农庄,完全用沼气施肥,顺应生态平衡规律。”
环保是初衷和目标
今年5月以来,由“菜团”组织的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崭露头角,7月2日推出的第二期农夫市集,有近千人前来“赶集”,除了上述提到的两家农庄,生耕农庄、四系浩华生态农庄、沪裕生态农庄等九家农户带着他们的蔬菜、水果、粮食、茶叶、鸡蛋、香草制品,汇聚到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共同分享初夏收获。
栽培过程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激素、除草剂,这些产品卖相不好,且包装简单,但这样的朴实传达出浓浓人情味。市集上的农产品大多来自上海郊区农村,符合“菜团”制定的“本地购买”准则—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农户必须地处上海市区100公里范围之内。一为保证农产品新鲜,所谓“吃当地,吃当季”,二为响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训,三为减少中间包装、防腐、运输等环节,减少碳足迹,环保。
正是对于健康生活、低碳环保的热衷,让一群生活在城市不同区域、职业背景各异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共同践行着他们的绿色梦想。上海“菜团”的56名成员大多是公司白领和年轻主妇,有着稳定且较高的收入,受教育程度高,对食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高。
自然农法的实践者贾瑞明在业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人们都习惯称他“老贾”。 老贾既是绿色生活的梦想家,更是环保现实主义者,他放弃原来工程师工作去参加一个NGO支农项目,其间深刻体会到农业污染对整个环境恶性影响。几年前,老贾毅然在生态岛崇明租了40亩地,开始其自然农法事业。梦田生态农庄同样注重对自然的关怀,这里依据崇明当地生态和水质资源因地制宜,种植时令有机蔬菜,并采用植物多样化种植合理轮作,冬天深翻冻土,利用害虫天敌进行生物多样性防治,兼用其他物理防治方法应对病虫害。
旧时北京城墙口的农夫市集。到今天,这种民间自发的行为已经被现代化城市经济建设搞得几乎绝迹。 (东方IC 本刊资料库/图)
社区支持农业带动公平贸易
“现行农业运营模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易晓武说,“农产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压制和剥削,农民很难靠农业获得生存。”他以前不久山东、江浙沪一带出现“卷心菜贱价伤农”事件为例,说明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体系中的弱势、劣势地位。市场价2-3元/斤的卷心菜给菜农的收购价只有5分/斤,很多菜直接烂在地里,而农民只能无奈坐观辛苦付诸东流。
农民与消费者间存在多重中间商是导致该局面的一大因素。如果这时有个组织能直接联系起生产者和消费者,省去过多中间环节,实现产销互动, 那么不仅生产者有效扩大市场,消费者也可对生态农业进一步了解、监督,双方在互动性极强的联系中,建立良好合作,共同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夫市集、“妈妈团”等组织代表着正在兴起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机制,“社区支持农业”概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一群寻求安全、健康食品的瑞士消费者自发组织起来,与生产者建立稳定、友好、互信的合作关系,由于产销互动能带来经济和环保双重收益,“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逐渐被认可并得到广泛传播。
绕过中间环节,虽然健康农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但比起超市里同类的有机产品还算合理。在农夫市集上,消费者与农场主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沟通,增进彼此熟悉和认可;周末,“社区”成员会开车去考察农场,用自己的行动保证产品来源的可靠性;同一个“社区”会员之间也展开实时讨论、信息共享,通过团队力量获得更多健康产品信息;不定期举办“下乡”干农活、参加“有机饭局”等活动,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起更亲密、多维的互信体系。
刘女士是“菜团”忠实团员之一,每周二和周五,家里就会收到快递来的新鲜蔬菜,每月第三个周末,收到有机大米。这次,虽然家里菜还没吃完,她仍然兴致勃勃地赶来农好有机市集大采购,她把这视为难得好机会,既能买到珍贵健康菜,还能接触到更多生态农庄,“今天我认识了很多有机农场主,他们很热情地给我推荐产品,还让我试吃,口味真不错,他们都很朴实。”
(东方IC 本刊资料库/图)
互信体系不光是对农场的监督,更是对他们的支持,有了消费者支持,这些农场就不用去大众农产品市场里随波逐流。
在这次的农好有机市集上,不少市民除了买菜,还租下部分农庄的土地,打算抽空自己耕种。肖女士在银行工作,她便去生耕农庄租了一块30平方米的土地,体验“半农半X”的“城市农夫”生活。每年交1000元,享受托管劳动份额套餐:平常工作日,农庄会替她照看土地和作物,做好有机肥代购和菜园管理等工作,一有作物成熟,农庄就会通知肖女士来“收菜”,工作之余,她还可携亲朋好友到菜园劳作,体验农家生活的田园之乐,并收获自然农耕产品。这让易晓武十分欣慰,“这是我们最想要的效果,我们起着纽带作用,自然农法和有机农场模式被推广,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被接受,农业能够持续发展,是我们最大目标。”
易晓武说:“生态农业总需要人去支持才能成长,只有让农村产品找到出路,才能让安全食品更好地成长起来。”改变关键还在消费这一环节。“通过我们打造的平台,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互信互助合作,用消费的力量来支持、拉动生态农业。这样,农业最终实现公平贸易才有希望。”
未来绿色公民社交平台
在这次农好有机市集上,可以看见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主妇们认真地挑选着各种食品,老人们与农民亲切交谈,孩子们兴奋地观摩这些不常见的新鲜货,热爱市集文化的老外不停拍照,文艺青年们在薰衣草制品摊位前流连……农夫市集俨然已成为一个时尚的社交平台。
这样的绿色公民社交平台,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日本的守护大地协会和台湾的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为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守护大地协会已发展成为拥有2500个生产会员、91000个消费会员,年营业额超过153亿日元的庞大组织。而主妇联盟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成功孕育了数百家环保NGO和健康消费团体。
主妇联盟成立之初,翁秀绫、陈秀惠、谢丽芬及林碧霞等人召集一百多个家庭,第一次以共同购买方式,直接向农民购买米和葡萄,志在“以绿色消费方式,参与台湾土地的关怀”。随着主妇联盟势力不断扩展,合作社开始将消费者直接带往农地,每季办一次农地参观活动,取名“生产者之旅”,在每年三月、九月会有农民大会,七月会有果农大会,其他时间不时举行教育课程,为常态化消费者和生产者提供“零距离接触”的场合与机会。
易晓武对“菜团”发展的设计和规划是这样的:“台湾主妇联盟是我们的榜样,如果以后发展得比较理想,我们也会介入生产环节。另外,我们能做的不限于买菜买米,可以在社区成立读书会、育儿交流会,甚至是办托儿所。只要人数够多,一个社区的几十户人家就可以建立一个团体,在天然的信任关系基础上聚合,携手解决社区问题。”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