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霍岱珊:淮河的鱼尸让他“手抖”
偏执更容易成事。这个道理在霍岱珊身上成立。十几年来,他建立了知名基层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并发动千余名志愿者保护淮河,以一己之力与国家环保总局开通“环保直通车”,与中央直接对话⋯⋯当无数的殊荣已经成为过去,他仍然一路狂奔在环保路上。
偏执更容易成事。这个道理在霍岱珊身上成立。十几年来,他建立了知名基层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并发动千余名志愿者保护淮河,以一己之力与国家环保总局开通“环保直通车”,与中央直接对话⋯⋯当无数的殊荣已经成为过去,他仍然一路狂奔在环保路上。
2010年8月,霍岱珊获拉蒙·麦格赛赛公共服务奖。这个奖被人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主要颁给为公共事业无私奉献的亚洲人或在亚洲工作的人士。麦格赛赛奖在颁奖词中这样描述霍岱珊:“霍岱珊是‘淮河卫士’发起人。尽管有着强大阻力,他仍然坚持努力着,以挽救中国的主要河流淮河以及沿淮的众多社区。”
从菲律宾马尼拉领奖回来后,霍岱珊遭遇了一番媒体的狂追。现在,热度散去,生活归于平静,“有饭吃就行,其他的就做环保”、“一天不做环保,就感觉很失落”,持续了十几年的状态在生活中继续。大儿子开的电脑维修店,门口增加了LED环境监测公示屏,霍岱珊把这里彻底改造成了“淮河卫士”工作室。今年春节期间,工作室监测到淮河沙颍河段污染问题上升,这成为近几个月来的重头工作之一。工作室还组建了“跨区域公众参与水污染应急中心”,并开始运行;“莲花模式”推广到重庆的工作也正在着手⋯⋯霍岱珊这几个月一直都很忙。
霍岱珊 河南沈丘人,『淮河水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淮河卫士』)创办者,十余年致力于揭露和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图:霍岱珊与志愿者在污染现场戴着口罩拍摄。 (受访者提供/图)
环保“不归路”
霍岱珊当过兵,做过公务员,也干过媒体。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的铺垫,他走上了保卫淮河之路。这个开始要追溯到1996年。时任北京《皮革》杂志副主编,霍岱珊亲历高污染的皮革加工工厂从欧美国家向中国内地转移,这个触目惊心的全过程震撼了他。在他的主导下,《皮革》杂志做了一期皮革加工业如何降低环境污染的专题,反响很好。1997年他回到家乡周口,在《周口日报》做摄影记者。也就是在这里,他将镜头对准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层层叠叠的鱼尸让他“手抖”。但是,对他触动最大的,还是他的同学兼好友倪安民的离世。倪安民本是基层政府领导,一直为淮河水污染事情四处奔走,也很支持他的事业。后来,他被查出患上食道癌,最后瘦到皮包骨去世。“在我们这里,癌症一般是食道癌或者胃癌,都是因为这个水污染,是有医生可以证明的”。
之后的那段时间,霍岱珊晚上一直都睡不好,经常会时不时想起死去的好友,还有在他病床前答应的要把环保事业进行下去的承诺。思前想后,他辞去了铁饭碗。单打独斗,投入基层民间环保事业。辞去公职后的霍岱珊,独自走访了淮河沿线20多个县市,从源头到尽头行程4000多公里,自费拍摄了15000多幅有关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其代表作《花朵拒绝污染》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后,一时震惊全国。
环保成了霍岱珊生命的全部。2009年是霍岱珊转运的一年,各种奖项开始纷至沓来,一直延绵到2010年:“中国十大年度绿色人物”、“中国十大法制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年环保人物”、“中国社会创新奖”,“中国扶贫创新奖”等等。2010年8月,素有亚洲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麦格赛赛奖给霍岱珊颁发了公共服务奖,使得他的环保事业一下飙升至最高峰。此时, “淮河卫士”的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083人。
淮河守卫者
“莲花模式”是“淮河卫士”在这几年探索中摸索出来最得意的环保模式,也是如今霍岱珊推广的主要模式—通过与企业对话、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促使企业转型并达到治污成功。“莲花味精”原来是淮河流域的排污大户,近几年通过“淮河卫士”的深度参与,它的排污量大大减少,以前每天排放12万吨废水,污染物质成倍超标,现在每天排放不到一万吨。霍岱珊一直紧盯着这家企业不放,双方一度剑拔弩张。
“许多企业治理污染的设施其实是齐备的,但为节省成本,只要有机会就可能偷排,有了公众的参与以后,大家盯着它,让它恢复绿色诚信。”通常情况下,霍岱珊与同事在发现问题后会登门找企业商讨解决方法,如果是小问题,就跟企业负责人沟通,这时候他们态度一般还可以,会从制度的执行、操作的程序上找原因,把污水治理好。接下来,霍岱珊他们会再作观察,如果还是比较严重,就会反馈给当地环保局;如果特别严重,就启动应急预案,和国家环保部沟通,不过,一般这种情况很少。
与国家环保部门建立的“环保直通车”是霍岱珊引以为豪的。2006年国庆节,企业趁黄金周期间公众监督放松偷排污水,河水污染严重,死鱼漂浮,霍岱珊把情况直接报告给了环保部,环保部作出快速反应,让他找相关负责人士立刻调查,并提供一个处理意见报告出来。今年春节前后,淮河上游沙颍河段的监测站发现污染指数呈直线上升,水的颜色开始发黑,水面上出现泡沫,还散发阵阵恶臭。霍岱珊再一次利用“环保直通车”向环保部和当地政府汇报情况,,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迅速地对此进行调查处理。同时,霍岱珊还组织成立“跨区域公众参与水污染应急中心”,并努力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
后代人继续
霍岱珊的大儿子霍洪杰是个80后,在子承父业加入“淮河卫士”之前,他原本学艺术专业,毕业后在郑州工作。当时选择回来帮助父亲,一方面是人手不够,另一方面“当时觉得老爸被人打气不过,我和弟弟没想太多就辞职回来了”。本以为做一段时间再说,没想到很快就融入进去了,“主要是价值观可能不太一样,但很多有钱人到头来还是会转过来做这个(环保),最重要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很多事情我不想把它想得很复杂,那样很累。”
让两个儿子参与到“淮河卫士”的工作中,霍岱珊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会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不会让它断代,万一我不做了,淮河卫士还在。”让霍岱珊感慨的是,年青一代与自己做事方式已经大不同。原来,他更多考虑的是把污染企业赶走就完了,比较少考虑更深层次的东西,但霍洪杰他们就会想到已经造成危害的村民怎么办,会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呼吁企业对村民进行救治。
四月份,霍岱珊想带着六岁的小孙女到淮河源头参观。小家伙一听后第一反应是臭水脏不肯去。在霍岱珊的劝说下,小孙女勉为其难,答应陪爷爷走一趟。然而,到那里后,“一看水清澈见底,就蹦啊跳啊,直接往河边走跳到水里头去”。 “一代人做不完,后来人继续做,这也是应当的。” 霍岱珊淡笑着说,常年的日晒,皱纹已经刀刻般地在他脸上蔓延,大小奖项已经得了一堆,国内外各种学术讲座也经常参加,世面见得够多了,但他的笑容仍然是中国农民式的。谦卑而坚毅着。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