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高处须胜寒

在全球之人全球窜访的全球化时代,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是全世界年青人都可能遇到的难题。

《南方周末》11月10日有篇报道,《“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说是有不少逃离“北上广”的年青人,不愿在老家二线城市闷闷地当条死咸鱼,他们又返回“北上广”,宁愿在大城市里挤成沙丁鱼。

这话题,正被舆论多次说起。比如,《北京晚报》7月14日曾有采访,《逃回“北上广”》。说是回到家乡,反而感觉人生地不熟,逃回“北上广”又成新潮流。其中有位化名刘梅的姑娘,从广州逃回直辖市重庆,都觉得不适应。她说:“在广州给客户服务的时候,就是谈案子。在重庆万州这边客户并没有那么国际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写得不行,这单子咱也能签下来。”重庆工作不到一年,她决定还是回广州。

从闭塞的内地市镇走向文化中心,这是全世界年青人的普遍愿望。甚至美国都是如此。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2001年曾出版小说《帝水流年》(Empire Falls),第二年赢了普利策奖。今年是出版十周年,仍有评家在报上撰文,称赞拉索写出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11)


回复

2012-02-16

沙丁跳龙门,高处方胜寒!

回复

2012-01-15

当然 其实 这要看你是小牛 还是松鼠了

回复

2012-01-13

逃或离都很容易,但扎根难,反之亦然。有条件左右(经济,社会,世界观等等),但经济收入很重要。

回复

2012-01-13

北京这座城市不知成全了多少人的帝水流年...

eiyanni
回复

eiyanni

2011-12-26

趋同性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吧。

回复

2011-12-25

吴老师,你的专栏我一直一篇不落的细细研读,从中受益不少好!今天想提个问题:这篇文章里你写到"东部一家著名贵族中学,遵循美式政治正确,要招一些贫家子弟。"据我了解,美国的学校招收不同背景的学生是为了体现学校的diversity,而不是政治正确,当然这个原因也是我听说的,因为我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没什么真知灼见,所以也无从辨别真伪。问的深一点:你认为美国的学校或者专业招收国际学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除去那些招不到本国学生读只好找国际学生的学校和专业),也就是说为什么美国要把好教育机会留给国际学生?政治正确?diversity?还是别的原因?本人要到美国读MBA,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非常感谢!!!谢谢你一直把自己的宝贵知识经验和我们分享!

回复

2011-12-21

南方啊,你哪里是干净的,无处不在推销西方文化啊, 我为祖国而流泪,主流媒体的责任和良心要由啊,

回复

2011-12-1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个忙各的利益,不仅是高处,那些生活的低处也满是寒意。

回复

2011-12-10

fighting

回复

2011-12-09

个人觉得,选择沿海大城市还是内陆市镇城市是个人价值追求一个妥协后选择的过程,毕竟大城市的困难在那摆着,小城镇的不便也在那放着,看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实现的愿望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如何融入新环境,是全世界青年面临的问题,这个讲的真好。有一种鸟儿是不会被关起来的,因为它的羽毛过于鲜艳。真正强大的人,无论遇到什么环境都会坚持自我,权衡利弊,适当进退,关键是这个磨合寻找的过程,人要生活,必然要融入社会关系庞大的洪流中。

回复

2011-12-08

人往高处走,高处须胜寒

回复

2011-12-07

农老确实会读书!

回复

2011-12-07

没有制约的权力,像“鬼子”,无时无刻地扫荡着人性的村庄。

回复

2011-12-07

个性,个性,还是个性!才能真正地相拥。千人一面,万人一面,只能相互蹲着。

回复

2011-12-07

社会认同,乃当下国人普遍的第一需要。好多人移民,都是为了这个。因为普遍无个性,就是当下国人的状态。表面上是《根》的捍卫者,其实只是功利随机物。

回复

2011-12-07

  据俺观察,心理上要足够强大,有几条门路。一是信教。不管人家怎么待你,你相信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迷路的羔羊,不再跟人计较鸡毛蒜皮。如果能做一个真诚的共产主义者,入党应该有类似效果。其他还有:真的把古典读进去,心理上处在春秋时代或大唐帝国,与当代拉开距离;或者心思不在俗事上,想的都是数学或哲学;或者某方面很成功,体育好,音乐好,或情场上吃得开;或者自幼饱经磨难,“感情被伤害”的阈值超高;或者干脆像老农这样弱智,理解不了常人的所谓羞怯感。不过,很多久居中国的洋朋友都说: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看重周边人们的评价。所以,国人要培养这方面的修为,或许难一些。

2011-12-07

俺自己的经验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如果到了大城市的学校,感到无法融入同学群体,与其整天长吁短叹,不如花些时间练个特长,有了一技之长往往就能为自己创造出很多与别的同学打交道的机会,而且自己心理上也不会一天到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会有一定的自信心。毕业后自己的特长和训练中培养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上发挥作用,这是多少倍的优胜来着?:)

回复

2011-12-07

学生比较愚钝,看到了先生的广播,却没想到大家暂时来到了这里:) 可能俺不应该考虑太超出年龄的问题,没有相应的人生经历容易容易产生空谈和误解,还是经历了才有发言权。现阶段俺还是按照先生教诲,先努力脱盲,达到中学程度吧:)

2011-12-07

  你不是在微博上吗?专栏易主,俺都广播了几次呢。   你年纪尚轻,显然没到感叹“人和人的心灵交往似乎总是要么不存在,要么大多成为徒劳的努力”的时候∶)。就算今后生活真的让你有这类体验,也可以从我做起啊,比如帮助别人透视生活。

回复

2011-12-07

俺自己的经验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如果到了大城市的学校,感到无法融入同学群体,与其整天长吁短叹,不如花些时间练个特长,有了一技之长往往就能为自己创造出很多与别的同学打交道的机会,而且自己心理上也不会一天到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会有一定的自信心。毕业后自己的特长和训练中培养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上发挥作用,这是多少倍的优胜来着?:)

回复

2011-12-07

  你不是在微博上吗?专栏易主,俺都广播了几次呢。   你年纪尚轻,显然没到感叹“人和人的心灵交往似乎总是要么不存在,要么大多成为徒劳的努力”的时候∶)。就算今后生活真的让你有这类体验,也可以从我做起啊,比如帮助别人透视生活。

2011-12-06

原来专栏暂时在这里了啊,怪不得这段时间持续跟踪老农以前专栏的动向却一直未见更新。T_T 我也很喜欢老农最后那段说的,“读小说,就是参照书中角色的经验,为人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前作好心理和思想的准备。”不过最近读了李海鹏的《晚来寂静》,感觉十分忧愁。我大抵是这么想的。从心灵感受的角度来说,生活总是一出悲剧接着一出,其中有很多人性的丑陋和不足。把生活的目的更多定位为物质的,这样似乎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而且也符合惯常逻辑,但这样度过一生不就是虚度吗?人和人的心灵交往似乎总是要么不存在,要么大多成为徒劳的努力。或者,人本就该去适应孤独? 我现在年纪尚轻,本该生龙活虎,但每想到这些,就常常感到悲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个忙各的利益,不仅是高处,那些生活的低处也满是寒意啊。

回复

2011-12-07

  Glad you like the book :). Merry Christmas.

2011-12-06

I studied in a conservative Christian college and went though a liberal arts corriculumn. While reading Sittenfeld's book, I feel it relect my difficult path in the school as an orthodox Chinese student, and is inspiring me to seek common understanding across races, classes, and nationalities on my journe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recommendation, and Marry Chrismas. B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