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能源:当“袜子”遭遇“iPhone”

过去几年,中美新能源竞争就是一场大规模制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血拼。事实证明,正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政府政策、公众态度和投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共同导致了中美新能源战的爆发。

责任编辑:曹海东 实习生 赵振江 张馨苑

过去几年,中美新能源竞争就是一场大规模制造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血拼。事实证明,正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政府政策、公众态度和投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共同导致了中美新能源战的爆发。

“美国继续留在这个游戏里还是很重要的,我们总不能打着白旗说,我们已经发明了这个技术,但是却输在制造上。”

明星产业巅峰对决

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正式立案后,战事开始不断升级。

随着美国新能源企业的倒闭,奥巴马政府陷入了尴尬境地。 (CFP/图)

最新的利益阵营分化来自美国光伏产业协会的倒戈,他们在2011年11月21日宣布站在中国企业一边。同一天,一个号称代表了中国主要光伏企业的光伏产业联盟又决定以牙还牙——向中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多晶硅产品(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原材料)进行反倾销。

作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的典型,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被业界视为中美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和极大合作空间的代表性行业。但这样一个被中美双方寄予合作厚望的明星产业,却在两三年内兵戎相见,甚至对簿公堂。

事实上,隐藏在“双反”调查背后的是美国新能源发展中根深蒂固的矛盾——美国传统的产业逻辑遭遇了新能源独特的产业特征后产生的矛盾。

“中国人讲成本的故事,美国人讲性能的故事。”一位长期在中美两国间从事新能源投资的风险投资人说,他们骨子里完全不同的逻辑让两国新能源产业一开始就朝不同的方向发展,碰撞几乎成为必然。

只是,没有人想到二者对决会这么快到来,就像没有人想到被美国总统奥巴马视为行业标杆的硅谷高科技企业Solyndra会这么快破产一样。

连同9月份同时破产的其他两家美国光伏企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