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学天才缺什么

中国似乎从来都不缺少“数学天才”,每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奖牌获得情况总是令人振奋。但同时,中国在国际上做出一流工作的数学家又显得那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

责任编辑:朱力远

中国的数学尖子并不是自身欠缺什么,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一流数学家熏陶和指导。要成为一流的大师,一般情况下就要跟国际一流的导师去做。

2011年10月,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刘嘉忆成了媒体的焦点。起因是他“花了一晚上”就解决了数理逻辑领域的“西塔潘猜想”。这个猜想虽然并不古老,但也是数学家们十几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刘嘉忆本名刘路,“刘嘉忆”是他写论文时根据“6+1”的谐音而取的笔名。

刘嘉忆很快就得到了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希望他能够得到破格培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是推荐者之一,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不就是让这位大学生提前一年做研究吗?”其他签名推荐的院士还有李邦河和丁夏畦两位。

无独有偶,来自天津的张炘炀刚刚在9月份开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只有16岁。他的研究方向是基础数学。

“近些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每届都会有一个关于天才学生培养的专题讨论,很多国家都特别关注天才儿童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曹一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像美国,有些州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障对这些学生进行研究、培养和帮助。”

中国似乎从来都不缺少“数学天才”,每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奖牌获得情况总是令人振奋。但同时,中国在国际上做出一流工作的数学家又显得那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中国数学天才欠缺了什么?

印度数学天才拉马努金。拉马努金被英国大数学家哈代发现的故事已成为数学史上的传奇。当拉马努金在33岁的年纪上因病去世时,哈代认为,拉马努金的悲剧不在于其早逝,而在于其发现得太晚&m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7)


回复

2015-08-26

中国数学天才欠缺了什么?

回复

2015-08-12

言为心声

蓝天白云
回复

蓝天白云

2015-07-14

说的再多,也只是制度的问题,如何早早地发现这些天才,发现他们的价值,而不是培养一些不相干伪专家骗钱,或者让这些天才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越行越远!

回复

2013-12-05

胡说

2013-02-07

真正的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刘嘉忆就没有受到过什么大师的指点。张炘炀似乎不是一个科学天才,这不是因为他爸爸没收了他的西游记,而是他对科学原本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他只是善于念书的一个高材生而已。真正的天才极其罕见,可遇而不可求。特殊的能力和对某项知识的极端热情都是写在基因里面的,靠培养压根就没用。出租车司机可以培养,但随便一个人光靠刻苦练习肯定成不了舒马赫。爱因斯坦,杨振宁,钱学森,邱成桐他们哪一个又是培养出来的呢?大学不是培养天才的地方,是灌输知识的地方,至多也就是为天才提供一个稍微好些的环境而已。任何培养大师的企图注定不会成功,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学校如果能够很好的传播知识和文化,让学生别整天玩网络游戏,让父母操心,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找到适当的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千万不要去培养什么拔尖人才,过去没有办到的事情将来就一定能办到吗?

回复

2013-11-10

回复

2013-02-07

真正的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刘嘉忆就没有受到过什么大师的指点。张炘炀似乎不是一个科学天才,这不是因为他爸爸没收了他的西游记,而是他对科学原本就没有那么大的热情,他只是善于念书的一个高材生而已。真正的天才极其罕见,可遇而不可求。特殊的能力和对某项知识的极端热情都是写在基因里面的,靠培养压根就没用。出租车司机可以培养,但随便一个人光靠刻苦练习肯定成不了舒马赫。爱因斯坦,杨振宁,钱学森,邱成桐他们哪一个又是培养出来的呢?大学不是培养天才的地方,是灌输知识的地方,至多也就是为天才提供一个稍微好些的环境而已。任何培养大师的企图注定不会成功,这道理很简单,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学校如果能够很好的传播知识和文化,让学生别整天玩网络游戏,让父母操心,将来能够适应社会,找到适当的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千万不要去培养什么拔尖人才,过去没有办到的事情将来就一定能办到吗?

回复

2012-08-29

教育体制、培养目标、社会舆论导向,共同造就了“人才”成长为“人材”。

回复

2012-03-11

生活的大环境是个问题,但是自身的取向也会让自己的路发生偏折,所以个人觉得对自己喜欢的事要有毅力去做,一些事不要太功利化,能耐得住寂寞肯在自己喜欢的路上坚持下去才会获得成功,或许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学问的事最忌讳快速成长

回复

2012-02-18

.

回复

2012-02-16

b

回复

2012-02-16

。刘嘉忆本名刘路,“刘嘉忆”是他写论文时根据“6+1”的谐音而取的笔名。 刘嘉忆很快就得到了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希望他能够得到破格培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

回复

2012-02-16

政治折断了逻辑的链条;所谓的教育铩羽了思考的翅膀;权力控制了资源,逼迫学术上了春楼。

回复

2011-12-21

很高兴在这里探讨教育,我觉得中国还是很缺少“数学天才”的,天才者并不是考试一百分的学生,而应该是具有超常学习力、思考力、创新力的学生,至于那些能在奥林匹克拿金牌的学生不一定具备这些能力,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评价机制误导,所以……

回复

2011-12-21

风光好

回复

2011-11-15

我阅读我思考所以我自由

回复

2011-11-03

中国式教育。。。

回复

2011-11-01

但是面对中国大多数人来说,比如普通的搞笑毕业生,想追求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毕业了能找个心仪的工作。而一个单位过来直接就因为你是本科学历还是专科学历而给你下定义,社会如此要求我们,作为弱势群体我们只能去迎合。大多数人的迎合增长了体制的气焰,而这也是一直要追求的和谐和稳定。成功者总是少数,可是为了少数成功者变换一种选材制度,那剩下的大多数人该何去何从......

2011-10-22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太过于标准化,说是扼杀了创新,其实从来都没有新东西从学生门的脑海中出现过..... 原本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木匠,当个研究动物的,经过小学后,一个个都成了“我的理想是当个科学家/宇航员” 其实什么是科学家?鬼才知道。 经过中学后理想就变成了考个好大学然后赚大钱。经过大学后就变成了理想是考公务员。是什么使到学生的想法越来越狭窄?是教育.... 中国的教育从来不允许其他观点的存在,就像让你天天背唯物主义却从来不给你想想唯心主义的观点,让你天天算电压也不给你讲讲什么是宇宙大爆炸。也从来不允许学生脑中有任何其他可能性的想法,过多的重复性作业使到你没时间去想其他,唯一答案的应试教育不允许你想其他。一个不容教科书内容存在的教育,不要说扼杀创新,连理解世界也是片面的,中国的教育就像是画了一个圈,把学生的思想圈住了。一个人从来都不允许走出屋外,他又怎么可能发现星星

回复

2011-10-26

我的评论是不是被和谐了。

lzrzwz
回复

lzrzwz

2011-10-26

最缺的是:制度。这个不用多说吧?

回复

2011-10-24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有的人才在校读书就出科研成果,但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出成果。一个人把自已的事业跟国家的前途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时;当他把每天的工作跟为事业奋斗结合在一起时,就会激发他的潜能,激活刨造性思维。通常一个人才破土而出,都有一项大事业。战争年代多出军事人才就是这个道理。跨赿式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