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僵尸公司”的生财之道

"长达十年的国有与私有轮回之后,上市公司*ST盛润重新以“壳公司”的角色投入国企集团怀抱,这是一场“既吃国家,又吃股民”的内部人财富游戏。"

责任编辑:张华 助理编辑 温翠玲

长达十年的国有与私有轮回之后,上市公司*ST盛润重新以“壳公司”的角色投入国企集团怀抱,这是一场“既吃国家,又吃股民”的内部人财富游戏。 

不能破产、不能退市的*ST盛润们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畸形儿。 (东方IC/图)

2011年10月18日,*ST盛润跌停。在此之前的十多个交易日里,这只股票有过9个跌停板。

不要以为这是随A股颓势的正常下跌——从8月10日至9月26日,这只股票曾连续拉出18个涨停板,涨幅高达140%。

有人称*ST盛润为“ST金泰第二”,言外之意就是这是只令人瞠目的“妖股”。

事实上,在此前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ST盛润作为一家没有任何主营业务与营业收入的“僵尸公司”,背负着高达数十亿元的债务,只能靠债务重组和变卖资产勉强维系上市资格。

这家“僵尸公司”为何迟迟不能破产或者退市?支持它持续生存至今的动力来自何方?在苟延残喘地苦熬数年之后,竟然等来了堪称特大利好的重组,最大获益者是何方神圣?

“我们主要做股票经营”

2011年8月10日,停牌一年多的*ST盛润伴随着一则重组公告正式复牌。公告称,公司拟以4.3元/股的价格,新增发行9.38亿股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富奥公司。富奥公司是由一汽集团将其所属的9家全资和8家合资零部件企业合并组建而成的。

也就是说,如果重组成功,*ST盛润将摇身一变成为净资产近2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而持续下跌,源于市场对9月26日2600多万股限售股解禁的恐慌。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位于深圳泰然工业区的盛润股份公司,一位身着便装的女士坐在前台无聊地玩弄着手机。记者表明身份,并表示想了解公司重组后的业务变化情况。该女士愣了愣后,向记者表示,“我们不做业务,主要是做股票经营的”。

这种不经意间的奇怪回答,意外地点明了这家上市公司过去多年的经营实质。

据*ST盛润的历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自2006年以后便没有任何主营业务,之所以至今尚未退市,全靠2006年回拨坏账准备金和2009年拍卖房产所带来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4)


回复

2012-02-29

中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实在让人无语!

回复

2011-10-25

回到了搞不下去的时候的

回复

2011-10-24

没有正常业绩的公司的股票能买吗?都是因为投机!没脑子

回复

2011-10-24

股民们怎么这么傻呢,买这种垃圾股?

回复

2011-10-24

所有的股民都是傻子。至少脑子不太好。这是我的看法。

回复

2011-10-24

都是自己人,很正常的,不如此才不正常。

回复

2011-10-24

这就是中国!所有的利益群体都参与的利益分赃!除了不明真相,盲目相信党和政府的老百姓!你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就是用来买单的! 这些年来,这么多上市公司出问题,想着法的到股票市场圈钱,伪造财务数据,从不分红,管理层高薪、免费股票,作为直接管理和上市审核部门的证监会,可承担过一丝责任? 有私有公司老总说目标就是上市,为什么上市?不是缺钱,而是中国股市的钱太好骗,不骗白不骗,有人管么?没人。 有国营上市老总说为什么上市?不是缺钱,是为了解决领导的回报问题,原来那点高额工资奖金咋够啊,一上市,免费股票到手,想多少有多少,不够我们再发。至于募集来的钱,随便花,有人管么?没人。实在不行放银行吃免费利息。 有基金老总说,中国有股票投资吗?没有,都是投机。和国外不同,上市公司不分红的比比皆是,你靠撒投资?大家投机而已。反正在中国,赢了,我赚钱,亏了,我一样赚钱。亏光了,我换个名字再来一次。钱不少一分,何乐而不为之?

回复

2011-10-24

劳苦功高的中国中下阶层创造的今日经济,就是被这些所谓内部人游戏搞的今生今世都翻不了身,当年人民代表已不在成为人民的救世主!

回复

2011-10-23

我们不仇富,我们相信政府坚决不仇富。

wulilian
回复

wulilian

2011-10-23

不是st的错,而是财务制度和法律的错。哈哈,劫贫济富的法律,还说是中国模式。

回复

2011-10-23

南方周末老是这么卖力的揭露内幕,是否能够使我们“僵尸”般的统治者们及被统治者们起死回生?佩服南方周末的勇往直前,期待南方周末的义无反顾。

回复

2011-10-23

南方周末的优势就是敢于深入,不过我对中国变型中的腐败已经没有什么兴趣,毕竟中国现在的腐败如此众多,这是历史的必然,周期的规律。

回复

2011-10-21

河南省法院系统也在审理“僵尸假案”:第一:《最高人民法院网查询:被执行人:郑州市中原区房地产联营公司、执行依据:〔1998〕豫法经字第113号经济判决书、执行时间:1999年10月11日、执行文件名称:〔1999〕豫法执字第00091号》 第二: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判决书〔1998〕豫法经字第113号:被告人1998年11月20日前应还借款1575万元,逾期利息9.964.445元。自1998年11月21日起至实际给付之日逾期利息按日万分之五计付。逾期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计算公式:25.714.445元债务逾期期间365天×13年〓4745天×逾期加倍利息0.5‰×2〓1‰〓25.714.5元〓逾期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122.015.302.5元》+判决书债务:借款1575万元+逾期利息9.964.445元〓147.729.747.5元。〔计算到2011年11月20日止〕 我个人的合法财产:1998年价值3900多万元,10.986平方米综合大楼,己经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调解书〔1998〕郑经初字第1697号案1998年11月23日生效后,偷偷的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超低价1200万拍卖了。我拿什么财产来偿还147.729.747.5元的天文数字债务???

回复

2011-10-21

国企改制,向来都是涉及多部门的利益纠纷,同时也是当时政府的政绩推动,真正站在经济、社会的角度上的改制机会很少有,部门推诿就纠葛,往往背上黑锅的就是国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