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历史可曾忘记?”
华人在缅只能拿到绿色的居民证,与红色国民证相比,在从业、购买不动产、外出等诸多领域均受到限制,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贺文婷
华人在缅只能拿到绿色的居民证,与红色国民证相比,在从业、购买不动产、外出等诸多领域均受到限制,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儒家的传统思想带领我们的脚步……”
观照缅甸华文教育与缅甸华人的命运,亦可窥见缅甸复杂的民族纠葛和政治变迁。
缅甸华人的命运,如一条起伏跌宕、艰难曲折的长河,长期在特殊环境里隐忍和适应。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77岁的胡定邦说。
身为缅甸曼德勒明德华文学校的校长,他刚刚随缅甸华文学校校长访问团访问了中国。2011年8月,缅甸明德文教会23所华文学校的老师在国内一家企业赞助下集体到昆明接受了培训,这是缅甸华文教师首次大规模到中国接受教育培训。同时,国内一家慈善基金会还向明德文教会捐赠了一批国内教材。
尽管杯水车薪,影响有限,但“这在以前都不敢想象”,胡定邦感慨。
过去50年,受缅甸国内政治和缅中关系的影响,华人在缅甸备受打压;缅甸的华文教育也经历了一段极其幽暗的时光。由于失去合法身份,只能以其他身份为掩护,在夹缝中摸索求存。
但为了子女不忘中华文化传统,缅甸华人坚持自办华文教育,可谓是殚精竭虑,历尽艰难。
教育是政治的折射,观照缅甸华文教育与缅甸华人的命运,如一条起伏跌宕、艰难曲折的长河,亦可窥见缅甸复杂的民族纠葛和政治变迁。
历史可曾忘记?
缅甸的华文教育曾有过一段兴盛。
1948年缅甸独立之初,在缅甸居住的华人已达数十万之多,缅甸境内华人创办的华文学校也达两百多所。规模最大的仰光华侨中学占地数百亩,每逢年末春节,仰光华人都要在该校举办规模盛大的游园活动,内容丰富、游人如织,成为一时之胜景。
少数民族武装叛乱和政局动荡,进入到1962年,军方趁势推翻了民主政权,上台后的奈温军政府实施“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宣布“缅甸教育由国家承办,不允许私人办学,任何补习班不得超过19人”。
这场借社会主义为名推行的强制缅化运动,让缅甸原本蓬勃的华文教育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一夜之间,缅甸国内两百多所华文中小学被强行关闭和收编,变成政府公立学校,只能教授缅政府颁布的统一缅文教材。
受中国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学校被收编为政府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