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兼听不同族群的故事

拙文《一个中国,“多史”教育》(见2011年9月1日南方周末《自由谈》)发表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担忧。他们提出“多史”教育不但无助于消弭族群界限,反而会加深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造成更大的隔阂与分裂。“历史”也许确实可以制造族群的对立,但“更多的历史”会帮助我们消除这种隔膜和紧张。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赵振江

“历史”也许确实可以制造族群的对立,但“更多的历史”会帮助我们消除这种隔膜和紧张

拙文《一个中国,“多史”教育》(见2011年9月1日南方周末《自由谈》)发表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担忧。他们提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增进国内各族群融合,强化“中华民族”的大认同,“多史”教育不但无助于消弭族群界限,反而会加深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造成更大的隔阂与分裂。显然,他们的立场绝不是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立意和目标皆与拙文有相近处,故有特别回应的必要。

首先要说明的是,拙文采用的是“族群”一词,而很多读者似乎都理解成了“民族”。就本文探讨的问题来说,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是不同的:“民族”乃是20世纪中国“民族识别”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