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魅力——爱丁堡边缘戏剧节印象
“我们给任何有故事,并且能找到剧场讲故事的人提供舞台。”这句话经常出现在边缘戏剧节组织机构印发的各种免费手册、年度报告上。这不是美丽的口号而是实情。爱丁堡边缘戏剧节不设艺委会、没有艺术总监,没有艺术上、政治上的偏好。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李倩
2011年8月,爱丁堡皇家大道上的每个垃圾筒都变成广告箱。“258个剧场,21192场演出,607场免费表演”,“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爱丁堡边缘戏剧节最让人骄傲的事实都直白地写在这两条广告语里。皇家大道则变成无数小剧团的免费展厅,各种怪异造型、海报、宣传页,只为让人走进剧场。
4月,爱丁堡艺术节总监乔纳森·米尔斯来北京为艺术节造势,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把爱丁堡艺术节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小的魅力”:“百万人口的城市更适合举办艺术节,而不是两百万以上的。伦敦艺术节没什么名气,但爱丁堡的很有名;萨尔斯堡的艺术节也比柏林的有名。”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前,米尔斯曾向中国文化部官员建议:“慎重考虑一下小城市在艺术节中扮演的角色,它能够给小城市一种荣誉感,给艺术家新鲜感,推动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多关注中小地方。”
米尔斯说得没错。爱丁堡艺术节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边缘戏剧节、图书节、爵士蓝调节、艺术展、军乐节、多元文化节、电影节的统称。仅边缘戏剧节上,节日的魅力确实很大程度上是“小”成全的。不仅是城市之小,还有剧场之小、舞台之小、剧目小、演出团体小。
爱丁堡街头,戏剧团踩着高跷贴广告。在边缘戏剧节,没有人把自己当明星、艺术家,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表演工作者,不演戏的时候,就去散发传单,做街头表演,招揽观众。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图)
“看戏”有时是“演戏”
如果北京、上海办戏剧节,作为观众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