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微爱”志愿者心得——山里山外

离开渔门回到攀枝花的那刻到眼前熟悉的都市繁荣,我不惊喊出了那句让人诟病的世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啊,城市是个多好的地方,当你真正体验过大山的生活之后。

志愿者团队合影

离开渔门回到攀枝花的那刻到眼前熟悉的都市繁荣,我不惊喊出了那句让人诟病的世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啊,城市是个多好的地方,当你真正体验过大山的生活之后。

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便宜的班车,你可以轻松快捷的到达你想去的地方,而不是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再在公路上碰运气拦车。遍布的商店、齐全的商品,你甚至可以坐在家里等你买的商品送货上门,而不是走很远的路到镇上只是为了买必需的生活用品。山里的风景虽然很美,可我对那种生活充满畏惧,很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样的环境,很佩服每一个从大山出来求学的孩子。

每次去学生家脚疼的走不动路的时候,我都暗自告诉自己再苦也就这一次了,一定要坚持走完。而山里的孩子却每周都要走一遍来回,回家还要顶着烈日帮家里干农活。初中和高中都可以寄宿,学生们可以一周回一次家,但我却很难想象他们的小学是怎么走过来的。听史龙才说,他上小学的时候,必须去离家2个多小时路程的格萨拉小学读书,每天清晨6点过就已经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出发了,天天如此,冬天的时候冷的手和耳朵都僵硬了。而城里的小学生很多都是爸妈开车送去学校,放学也会接孩子回家。听来有些心酸,山里山外,竟是如此不同的景象。

山里的孩子,读书是家庭最奢侈的消费,每个孩子都很庆幸爸妈能够让自己一直上学,而不用风吹日晒在地里干农活,坐在教室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而城里每天不知又有多少孩子淘气不想去上学的呢。

                                                                                                            志愿者和山里的孩子合影

 

当我们跟建珍说要到她家里家访,她起初不太愿意,但还是在我们的坚持下答应去了。两个多小时崎岖而险峻的山路走下来,腿都快不听使唤了,尽管这条路建珍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了,也应该习惯了,但后来得知建珍很少回家,连彝族盛大的火把节她也不回家。我们就知道建珍在成长的路上走的多么艰难了。

除了不发达的交通之外,教育质量也是一大问题。嘉宝莉班的30名学生中,秦健云是全校高三学生中的第一名,却只能考520分,而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只有300多分。在我们举办完讲座后,一个叫李旭的男孩找到我,问我们能不能去他家里做家访。我知道他是希望我们多和他的家人沟通一下,多和我们交流一下,多学点东西。李旭说他现在一般是班里的第五名,我很高兴的肯定他的成绩,但当得知他的总分只有200多分时,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鼓励他了。这个苗家小伙很受老师欢迎,经常去问老师们问题,学习也很刻苦。尽管他已经是他们班的第五名了,可200多分连专科都上不了啊,而他的父母却在家里干着沉重的农活,盼着他考上大学能够挣大钱呐。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能够获得的教育条件太有限了。而我当时就读的县城中学,一个班的平均分也有400多分。艰辛的求学路、较差的基础教学水平、微薄的家庭收入,又怎么允许他们去县城或是更好的地方读高中呢。

历史书上那句“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此时变得如此生动起来,这样的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出路又在哪里呢?他们又何尝不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还没等理想这个词在他们脑海中丰满起来,就被现实无情的阉割了。不读大学,只有种地、打小工这样的路子等着他们,凭借出卖力气换取生存的本钱。

短短9天的志愿活动,每一天我有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向我袭来,尽管我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一切,但我深知这些帮助根本就不能为他们的生活改变什么。给他们讲高三的复习方法,可他们又能真正的领悟多少呢?家访时买一些肉和牛奶去,本来是想给他们补充下营养,可懂事的孩子们却自己舍不得喝,把牛奶分给家里的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喝。给他们放励志片《高三》,可当孩子们拼命的复习却还是只能换取很低的分数时,又能怎么样呢?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我真的很希望他们都能够考上大学,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开阔一下视野,多一些见识和思考。可眼看这条唯一的出路就要在他们面前关闭,我却无能为力,心里充满莫大的惋惜和痛苦。

还记得渔门中学教导主任李老师给我们说起的刻在渔门镇温泉小学教学楼上的那句话:“我们一定要走出大山”,这是温泉小学校长定的校训,简单质朴的语言中充满强烈的震撼,那是大山的孩子发出内心的呼唤,那是与命运之神搏斗的厮杀声。

曾经很信奉“微爱”的精神,告诉自己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到偏远的地方去支教去关心那些孩子的成长,但当我真正面对他们时,我却无能为力,我为我的“微爱”而感到难受,因为“微爱”对他们而言起的作用太渺小了,他们需要的是“大爱”,他们需要的是那种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大山的大爱。

学校远,他们不怕,他们可以起早摸黑,不顾天寒地冻。家庭贫困,他们不怕,他们可以不穿新衣服,可以吃的很节约,可以向亲戚朋友借钱读书。学习困难,他们不怕,他们可以付出城里孩子两倍的努力,可以在最艰苦的求学环境下坚持下来。但他们怕的是,这些主观的因素都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也难以克服客观条件带给他们的结果。比如,一道数学难题当他们问老师老师也无法解答时他们又该怎么办?从小就没接受到较好的英语教育却还要考和城里孩子一样难度的英语试题时的那种绝望和无奈。

公益的路上也是实力为王,嘉宝莉以集团的力量资助少、边、农山区几千名贫困学生,同时还号召大学生去关心这个群体就是一种能够切实带给他们大爱的公益。而我这个“微爱”践行者虽然也在此间尽到了一点绵薄之力,但终不能真正改变什么。

这次的渔门之行也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接下来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是强大自己,然后以大爱为公益的方向,一路前进,真正能够带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改变,而不是如今的充满无奈。但愿以后的自己能够有能力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看到山外的世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