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钱从哪里来?——“第二央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铁模式”

在“第二央行”的支撑下,政府主导的投资已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也在2009年后形成了“以速度掩盖质量”的“高铁模式”

责任编辑:顾策 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敏夏

■ 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结盟,吸收民众储蓄投向基建与房地产项目,相当于绕过央行“创造”了一大笔新的货币,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当于“第二央行”

■ 在“第二央行”的支撑下,政府主导的投资已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也在2009年后形成了“以速度掩盖质量”的“高铁模式”

眼下的中国经济,悖论重重。

悖论一,在中国GDP仍保持9%以上的增速时,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却“跌跌”不休:2011年8月8日曾探底2497.92点,之后也始终未能突破2600点的低位。

悖论二,尽管股市很熊,上市公司的业绩却非常之好:截至8月12日,沪深两市发布半年报的711家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同比增长33%。银行股更是一枝独秀,在“世界罕见”的货币紧缩政策(自2010年1月至今,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冻结了20万亿资金后,银行今年上半年还能创下超过50%的整体净利润增长率!

悖论三,作为国有企业大股东的各级政府及国资委,在如此熊市阶段,居然还迫不及待地减持套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及国资委减持上市公司股份1.76亿股,套现金额约33亿元。

然而,这些悖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真相?

从出口拉动到投资拉动

政府主导的投资浪潮涌向了上万亿的高铁,上万亿的保障房,4万亿的水利工程,以及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中总计十几万亿的新兴战略产业。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而言,在很多方面都是个分水岭。

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就是,伴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需求的低迷,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已经悄然由出口制造转变成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已经高达48%以上,而2003年,这个比例为38%。

根据国际比较,在一个典型的新兴经济体里,投资占GDP的比重通常约为30%。

高铁建设投资作为这一投资模式的代表,从2007年的1772亿元剧增至2010年的7074亿元,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投资史上的空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1-09-15

金融游戏!百姓玩儿不起!

回复

2011-08-25

全国各地大兴大建,修路,建桥,没计划的高门面工程和事级工程,浪费人民的金钱,扮高官的脸

回复

2011-08-24

搜刮脂膏来

回复

2011-08-21

中国经济表面繁荣,好像就是将所有资源弄成“木已成舟”。该船大而笨拙,除了满足极少部分人的权力加投资的寻租外,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炫耀。此刻,劳动力资源已被透支性使用,在大而笨拙的船大到无以复加的时候,劳动力将无用武之地。当然,届时他们可以发起“拆船作业”【也叫GDP,也可以寻租】,反正国人被折腾惯了。

回复

2011-08-21

民间资金收集起来花在一些没用的投资上,唉~~

回复

2011-08-21

回答楼上:将民间资金利用起来不是不行,但是有一个途径的问题。文章中说的相当明白:“商业银行以信托理财产品的形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信托投资,大规模投向房地产和基础建设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信托理财产品没有被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也不会体现在传统的货币规模指标M2(流通中的现金 储蓄存款 政府债券)之中。”流程为:老百姓手里的钱,通过信托投资收集起来,然后以贷款的形式贷出去,这部分钱从货币规模的账面上是没有来源的,但却是银行手中可以支配的货币。从而实质上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形成了货币超发的另一根源。所以:“自去年以来,银监会已数次出手整顿银行理财产品,并要求将这块资产从表外转入表内。2011年7月,银监会叫停了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你说的是微观上的货币流通,而作者说的是宏观上的货币数量。

回复

2011-08-21

狗屁,在大银行贷不到钱的情况下,地方银行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将民间资金充分利用起来怎么就成了“第二央行”了?难道所有的钱都非得存到五大国有银行,将资金都贷给国企去贪污、去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