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门”前的官员们

虽然反腐专家说依靠“门事件”监督官员“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目前看,这种滑稽的事件一直保持有增无减的态势——它们暗合着公众的社会情绪,又往往具备一定的娱乐化传播效应"

责任编辑:马昌博 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近期的官员“门事件”渐趋频繁,不同事件间的示范效应也逐渐显现。虽然反腐专家说依靠“门事件”监督官员“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目前看,这种滑稽的事件一直保持有增无减的态势——它们暗合着公众的社会情绪,又往往具备一定的娱乐化传播效应

官员微博相约与女子开房遭围观。如今的“门事件”越来越有娱乐色彩。 (CFP/图)

不出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至少有6名官员碰到了“门”。

2011年6月中旬,广州市白云区一街道办主任刘宁身陷“艳照门”,多个网站、微博流传了他裸聊的照片。其后不久,昆明市发改委收费管理处副处长成建军、河南省汝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田汉文两人“有图有真相”的“艳照”又先后引发网民的热烈围观。

还有两起“开房门”——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谢志强在微博上与情人调情相约开房被发现,而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法院院长范海涛疑似与某女官员“开房”的过程则被监控录像视频拍下,发到网上。

近日,一出“短信门”又上演。一位网民发帖称捡到一部手机,其中有与情妇的“激情”聊天记录,该手机被指为贵阳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王先贵所有。

事发后,根据官方消息,以上6人均接受了调查,其中3人已经被免职,有的还将因违法行为接受处罚。

因形形色色的“门事件”落马,已成为中国官场一种有趣的现象。虽然每年立案查处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多达4万人左右,而这些卷入“门”中的官员大多数违纪情况并不算最严重,但他们却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成为公众眼中的焦点官员。

“门”是如何“建成”的?

将丑闻,尤其是政治丑闻冠之以“门”的称呼,起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该事件揭露了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水门大厦内安插窃听装置,打探竞选对手备战选举情况的丑闻,并最终导致尼克松成为史上第一位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回复

2011-10-09

扭曲的价值观,邪恶的信仰

回复

2011-08-14

放心走了你们一个千万个马上站起来

回复

2011-08-13

司法只不过是婊子,ZF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没有法治,没有监督这就是现实。

回复

2011-08-13

记得以前有个数学老师很自信的说过一句话:如果当你偶然一天去男生寝室发现一个学生在抽烟,就算他解释这是第一次抽烟,但是你也不能相信,这是概率问题,他一定是经常抽,世上没有这么多的巧合,就像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下水道经不起一场暴雨的检验一样。大家在大学读的几年圣贤书、“中国哲学”都白读了?也许大学并没有错,要怪就怪社会这个大染缸好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不容易收回了。。。乱象丛生

回复

2011-08-12

有门总比没门好.. 门不过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窗口.

回复

2011-08-12

1.群众并没有掌握到监督的权力,因为传统的到政府部门投诉会被人踢皮球,普通的上访或者信访被人当耳边风或者被找名头扣留,传统媒体曝光媒体会被禁言,甚至人大委员质询也是条空文,用的人大委员少,用了效果也不好。只有网络暂时没有技术条件控制得完全--转帖的话网站太多转帖太快,控制成本太大。微博转发速度更快,而且除了设置关键字屏蔽外根本没办法在网站运营中完全禁言。而且人气是这些新媒体的生命,运营商不可能会乖乖依着政府的要求做的。所以网络成为了民意的出气口 2. 即使群众掌握了监督的权力也没有掌握到官员的人事任命权。本来是可以通过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掌握人事权的,但是选举制度不完善,人大代表向来不靠谱。所以官员们只要上面不要求撤职就可以玩旋转门,甚至当汹涌的民意是废话。 所以现在反腐还得靠政府自己做,互联网只是为政府提供信息来源和制造舆论。要真正回归人民监督还得靠选举制度,让人大代表代表民意,让人大代表替人民行使监督权和官员的人事任命权

回复

2011-08-12

田里的西瓜全都烂完了!这土壤是否含有致命病毒?如此环境,还能养人么?

回复

2011-08-12

互联网曝光的门事件只是官员腐败的冰山一角~国家应该健全反腐机制,加强对贪腐官员的惩处力度!

fsdwei
回复

fsdwei

2011-08-12

发现门总比掩藏门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