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天的阳光沐浴每一个人
8月4日的南方周末又推出不少引人思考的好文章。其中,《穷孩子没有春天?》和《社会越开放,吸引力越大》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我有了“惊人发现”。《穷》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寒门子弟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问题,《社》文则剖析了华裔在美欧俄的境遇全景图,认为目前华裔的境况正与三地自由社会、阶层社会与转型社会的特征相对应,处境好坏与社会流动性程度成正比。这对理解《穷》文的现象极具启发意义。
传统中国并没有形成西欧那样严格的等级制度,除短暂的魏晋时期人们一度重视门第和出身,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保持了较强的社会流动性。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发达,为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开了一扇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况在“封建中国”并不鲜见,应该说这一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开放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整个社会经历了急剧变革,但不同阶层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一直没有停止,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军界,其精英出自中下层的不管是总量还是比例都不小。直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上学或参军,完成自身的阶层跃升还非常普遍。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读,全班60多名同学80%都来自农村或县城。研究生是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全班六十多人竟无一人来自北京。并且发现,本科、硕士、博士“出身中下层”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博士中,来自于大城市的简直凤毛麟角。这和《社》文中所说的美国社会类似,阶层和阶层之间是连续的分布,处在不断的流动之中,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活跃相互作用,而整个社会则是稳定的。
新世纪以来,本应更为活跃的社会阶层流动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逐渐转型为欧洲那样的阶层社会,农家子弟进入一流高校的难度越来越大,毕业后进入“公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就笔者所在的北京市法院系统,从近十年来的招录情况也可以看出,来自“草根阶层”的生源越来越少。呈现出社会阶层分化与固化日益明显,阶层断裂与隔绝日益加重的情况。
应该说,寒门子弟难进一流高校与阶层分化加剧是互为因果的,这种情况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是不愿看到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执政党、政府的决心,需要对弱势群体和底层民众的倾斜,也需要中上阶层的分权与让利,毕竟“社会越开放,吸引力越大”,人人都会从中受益。
网络编辑: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