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建军节,应记住周成荣

希望每位逝者的名字都能够被铭记、被怀想;更希望,人们能永远避免面对硝烟后的残壁废墟、血肉尸骨、丧亲失友、家破财空。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孙璐

希望每位逝者的名字都能够被铭记、被怀想;更希望,人们能永远避免面对硝烟后的残壁废墟、血肉尸骨、丧亲失友、家破财空。

“八一”将至,是节日,也是怀想前人之时。在解放战争中,有几十万解放军战士阵亡,这样一个数字对我来说已很难有直接的感受,与无数革命先烈中的“无数”差不多是一个概念,而对于那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就更是知之甚少了。但有一个名字,我是可以牢牢记住的,就是在那场战争后被广为传颂的董存瑞烈士,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就了解到了这位在解放战争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如果不是在2011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上读了贺捷生女士写的一篇文章,我不会在此刻想起另一位烈士周成荣,也不可能了解到与他相关的那场战斗及他那壮烈的献身。

周成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牺牲的,其过程与董存瑞烈士很相似,时间上还要早一年半。遗憾的是他没有得到任何荣誉,他的事迹也未见过任何报道,一个生得普通、死得壮烈的战士在炮火过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原因主要归结为周成荣光荣牺牲的这场战役没有取得胜利。

时间追溯到1946年底,国共谈判破裂,贺龙和聂荣臻共同指挥了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一场大战——“绥远战役”。其中一场惨烈的战斗是攻打包头城。包头城中有国民党兵力1.2万余人,凭借坚固的城墙,充足的武器和粮草,使解放军攻城面临巨大困难。面对并无胜算的战斗,贺龙、聂荣臻也曾考虑暂不攻城,但没有压住将士们旺盛的求战气势,最终下达了攻城命令,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潮水般地扑向包头城,却无法攻入城中。

就在这时,周成荣抱着炸药包穿过炮火,冲到城墙下,面对被冰水冻得坚硬的城墙,为了确保爆炸效果,在找不到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周成荣不顾一切地将炸药包按在了城墙上,并用背脊死死顶住,伴随着一声巨响和冲天而起的浓烟,除了坚硬的城墙上出现了不大的黑洞外,没有出现其他结果。

坐镇指挥的贺龙司令员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攻城大战持续了一天一夜后,未能取得进展,他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包头城墙下已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对于这样以失利为结局的战斗,通常是不予报道的。以粉身碎骨为代价参与拼杀的英雄们,也就得不到鲜花、赞歌、荣誉或掌声。人们甚至无法知道周成荣的年龄、籍贯等相关信息。

惟一可以欣慰的是,贺龙记住了这位年轻战士的名字:周成荣。司令在给上级的报告中提到了周成荣,提到了他牺牲的经过,并对战斗失利承担了责任。贺捷生是贺龙的女儿,她能在战斗结束几十年后发现那份电报,并将周成荣的名字和事迹公之于众,也算是对付出宝贵生命的战士的一点慰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最激烈、最残酷的政治手段。“战争是要死人的!”这是身经百战的贺龙元帅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而戎马一生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一切战争电影,他解释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啊!这会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就不愿意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就是从大堆大堆我们的兄弟、父老、亲人的尸体上爬过来的,我至今仍看到他们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这是经历过残酷战争后的肺腑之言,也算是为后人留下的警示。

2011年4月,民政部发布信息: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的仅有180万人左右。我希望,每位逝者的名字都能够被铭记、被怀想;更希望,人们能永远避免面对硝烟后的残壁废墟、血肉尸骨、丧亲失友、家破财空。政治家们应具有现代文明的智慧,尽力避免将政治纷争演化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你死我活的极端阶段,防止战争成为无可替代的惟一选择。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网络编辑:王茜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