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之乱】日本媒体纷纷给中国高铁贴标签:“爱面子”批评“爱面子”
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此次事故是片面追求速度、疏忽安全所致。与此同时,相关企业对今后中国高铁修建计划更加忧心忡忡。
责任编辑:曹筠武 曹海东 王刚
2011年7月23日,浙江省温州市,两辆动车发生追尾。由于前面一辆动车D3115是日本川崎重工与中国南车四方合作生产的,日本对此次事故极为关注,连日来都成为媒体的头版头条。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此次事故是片面追求速度、疏忽安全所致。与此同时,相关企业对今后中国高铁修建计划更加忧心忡忡。
中国高铁一味追求速度
2011年6月下旬,中国高铁技术在海外申请专利以及京沪高铁开通一直是日本媒体报道的重点,而此次事故似乎是这场舆论战的高潮。日本媒体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一味追求速度, 原本计划于2013年完工的京沪高铁也提前至2011年,而此次事故则是 “发扬国威在先” 这一做法所致。
作为中国铁道市场极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对此次事故进行经济层面上的解读也是日本媒体的重头戏。日本担心中国高铁战略存在全面调整的可能,而这将对日本企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事故发生后, 向中国提供技术的车辆制造商——川崎重工的员工周末加班加点紧急搜集相关信息。7月26日, 川崎重工会长(相当于董事长)大桥忠晴代表管理层首次表示,尽管事故脱轨原因尚未真正查明,但是预计该公司的新干线出口将不会产生影响。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由于日本国内市场接近饱和,车辆制造、零部件生产企业近年将中国定位为长期性的成长市场。三菱电机为中国厂商提供变流器,日立也将于明年在吉林增设生产车辆的新工厂,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中国的铁道市场仍然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这场冲击波使日本担心中国高铁的修建计划今后将存在变数, 日本相关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
而日本官方则希望此事故成为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的契机。作为日本高科技的象征,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以新干线为豪; 而中国也一直大力宣传: 京沪高铁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大成果。专利之争点燃了中日两国民众 “技术爱国主义” 的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