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论中国”
中美之间“太平洋共同体”的理想即便可行,成效也在遥远的将来,对于当前,基辛格寄希望于两国领导人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中美之间“太平洋共同体”的理想即便可行,成效也在遥远的将来,对于当前,基辛格寄希望于两国领导人
华夏传统不足以刻画今日的官员
亨利·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On China),2011年5月在美国才出版,在中国似乎已成历史。书中还在说孔子像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是个“戏剧性的象征动作”,表明华夏传统DNA重新显现;但在中国,这一铜像已经悄悄移走了。
或许这是一个理由,这本书为什么要从古代中国和华夏传统文化谈起。当代事件瞬息万变,体现在历史中的文化基因却是永存的。只是博士最终要用这些铺垫来解释当代中国的国家目标和外交风格,单靠来自传统的角度是否足够全面?
博士说,中国人的历史观不像西方那样是线性前进的,而是循环的;无数中国学生在课堂学的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当博士谈论围棋和《孙子》里的“势”,并大段引用《孙子》时,有几个中国人能将英译即时倒回中文原文?博士最佩服的周恩来总理有这本事,但周总理念过私塾。今日弘扬的是红色文化,更实在的问题是,除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类的成语外,有几个中国人读过《孙子》原文?——甚至那句众所周知的成语,原文其实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华夏传统可以解释博士对周总理的感受,却不足以刻划今日的官员。博士自己也说了,如今中美高层见面,感情上不如以前开放。毛泽东初次会见理查德·尼克松,就称尼克松为“朋友”。基辛格的解释大概很正确,这里有着天朝上国的遗风:优待那些前来觐见的蛮夷,但是改称“朋友”。如今这一“遗风”早已演变为相对平常的事务谈判。
基辛格博士说他曾经访问中国五十余次。《论中国》全书18章,前面用4章篇幅简述了中国古代史和当代革命史之后,接着的14章,谈的都是中美关系,从朝鲜战争直到当前。当然,是以博士亲身参与的高层关系为主,也涉及不少敏感话题。这些具体内容,读者可以看以后出版的中译本,本文下面主要讨论书末的展望。
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后排左一)访华,毛泽东接见作为随行人员的基辛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