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还是小学生——一个年轻戏剧人的“一意孤行”
在王翀看来,中国戏剧人在1980年代也做过类似工作,不过后来尝试中断了。只要不捡起传统,中国戏剧就只能做西方的小学生。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李倩
迄今为止,29岁的王翀已经导了9部半戏,其中6部是西方当代戏剧在内地的首演,1部半是原创作品。它们的制作成本最高不过十几万,最低1.5万元,却从北京巡演到上海、武汉、深圳、杭州、长沙、香港、纽约、魁北克和伦敦。“我对巡演特别关注,算是文化影响力,也是游历。”巡演时,作为导演的王翀同时兼任剧本翻译、剧务、会计、海报设计、配音、灯光……他像一个典型的背包客,尽量买低价机票,优先选择假期闲置的留学生宿舍,却总能从低廉的制作经费中抽出钱来给演员发工资。
王翀做《哈姆雷特机器》时,抛开了罗伯特·威尔逊“经典版”的做法:“米勒写剧本是为了反思东欧社会主义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我要做的戏应该直指现实。” (李晏/图)
这个夏天,王翀的演出日程表排得挺密:5月中下旬获美国“外百老汇剧作奖(又称奥比奖)”的《阴道独白》在北京第四轮演出;6月10日到25日,美国导演伍迪·艾伦1995年的剧作《中央公园西路》在内地首演;7月8日到31日,他改编的德国剧作家海纳·米勒的《哈姆雷特机器》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参加of单元展演。
身高1米9的王翀是个有教养的愤怒青年。他很善于用准学术语言宣讲自己的观点,也善于连珠炮一样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我做的东西不是好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我在做。这挺可怕的。这个事说大了是民族戏剧还处于蒙昧当中。《自我控诉》是1966年的作品,《哈姆雷特机器》是1977年的作品,这两个戏都是它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品,我去年和前年把这两个戏排出来,都是中国大陆首演。”
王翀为很多事愤怒:国内戏剧界的贫乏短视;没有独立的剧评人;做戏空间不够大、资助不够多、社会关注度不够高……从北京著名的重点中学,一路读进北京大学、加州大学,王翀曾经有典型的“好学生”闭门造车的心态:“自己做好事就行了,别的不用管,考试考好了人就能出来”,但却渐渐发现:市场对戏剧导演、哪怕是青年导演的首要要求越来越变成“扎钱”。
2011年6月,王翀改编的伍迪·艾伦剧作《中央公园西路》在北京木马剧场上演。 (王翀/供图)
商业罗生门
舞台被布置成一个典型的小资客厅:沙发、书架、贴墙的工作台和吧台、美式表情的照片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