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军医“庄一刀”

手术不是刀械与器官的单纯对话,针线缝合的也不仅仅是伤口。医生在这里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在多民族的边疆地区,这还是一种民族间感情和团结的融合剂。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夏倩

缝合的不仅是伤口

无影灯打开了。78岁维族老人热依娜熟睡般地躺在手术台上,麻药暂时解除了她的痛苦。一根穿刺器进入亮区,快速在病人腹壁打开2个0.5厘米的小孔,没有丝毫血液。接着,冷光源监视器准确导入腹腔。

手术室里安静极了,所有人都屏息看着一位“魔术师”的表演。他是庄仕华,自称“普通军医”的56岁少将。剥离胆囊是手术的关键,“肝胆相照”,胆囊壁比纸还薄,稍有不慎就会伤及肝脏,引发大出血。

庄仕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操作分离钳和解剖钳的动作娴熟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微雕大师。仅仅7分钟后,热依娜的胆囊从肝脏上完整剥离,创造了庄仕华101208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

统计数字对于庄仕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每天他至少要完成近30例这样的手术。“作为医生,必须要有一颗善待苍生的心。”他在笔记中写道。

由于饮食习惯、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等原因,新疆是肝胆病的高发区。

这位“拼命三郎”诊治过的病人几乎覆盖了新疆境内47个民族,年纪最大的102岁,最小的只有1岁零9个月。除了胆囊切除手术,庄仕华还掌握了在腹腔镜下进行胆总管探查、胃修补、子宫肌瘤切除术等21种手术。

掌握这些技术的背后动力,来源于36年前一次无法医治病患带来的焦灼、愧疚。

1975年,新入伍的庄仕华被分配到新疆玛纳斯县新湖农场当上卫生员。一天夜晚,几名哈萨克牧民冒着风雪抬来一个已缩成一团的病人。医生刚好外出,庄仕华尴尬地说:“我只是卫生员,这个病我治不了。”牧民们摇着头,带着病人和绝望消失在风雪中。

他决心成为一名医生。1977年恢复高考,庄仕华考取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返回新疆。

现在,当年的卫生员已经创造了10万例零失误手术,成为中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一个与庄仕华切磋比武的南方专家被他47秒的胆囊剥离时间所折服,拉着他的手说:“‘庄一刀’的美誉,你当之无愧。”虽然已位至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但庄仕华坚称自己只是一名医生,但更多人认为,他远不止如此。

手术不是刀械与器官的单纯对话,针线缝合的也不仅仅是伤口。医生在这里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在多民族的边疆地区,这还是一种民族间感情和团结的融合剂。

庄仕华院长在给病人做胆囊手术。 (南方周末记者 麦圈/图)

八十万里路云和月

新疆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极端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0摄氏度。皑皑白雪覆盖了天地,也封锁了深山牧民外出、贸易甚至求医的道路。如果这时候出现一队艰难移动的橄榄绿,天山山脉的牧民们就奔走相告——“我们的胡达 (维语:真主)到了。”

这是庄仕华所率领的巡诊队,也是他坚持了三十多年的送医方式——每年都抽出1个月带领医疗队为各乡镇的各族群众送医送药。至今,他们已累计行程四十余万公里,巡诊38万人次。“新疆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偏僻的农牧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医疗条件差、技术落后,有病看医生十分不方便。”庄说。

除了送医送药,他们还化解一些民族群众间的分歧和矛盾。

2009年,庄仕华巡诊到一个村子。全村1200人,有三成人口患胆结石、胆囊息肉等疾病,近十年来至少有30人患癌致死。牧民认为这是神灵降罪,还和当地林场闹起矛盾。

庄仕华安慰双方的情绪,率领12人组成的专家组带着专业仪器进了村。一个叫别力克的村民家中五口人都检查出胆囊疾病,引起了庄仕华的注意。他首先分析了村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化验结果显示,村子里所饮用的深层地下水中钾、钠、钙等无机盐离子含量很高,它们是导致胆结石的元凶。

村民们的心病解开了,庄仕华又先后五十多次来到这里,发放了一千多份《胆囊疾病预防知识手册》。村子逐渐恢复了平静,跑到外面的牧民也陆续返家。

庄仕华一路巡诊,也一路攒着“穷亲戚”和“穷朋友”。他已经累计捐款捐物三十多万元,赠送种养植技术书籍帮助牧民致富,还与贫困家庭结对常年帮扶。

多年来,他累计给偏远山区的基层医院义务培训了120多名医护人员,每年,这些学有所成者以治愈数以千计的患者作为回报。同时,他们沿着庄仕华走过的路,把巡诊的脚步伸到更远的地方。牧民们问他们是谁,他们自称“庄仕华的学生”。“不能漏掉一个战士。”庄仕华巡诊中最担心的,不是恶劣的环境和气候,而是无法为所有边防哨所送去健康和医药,新疆边防哨所分散且数目众多,环境恶劣。

2002年4月,庄仕华带领医疗队来到喀什某中队巡诊。海拔3700米的帕米尔高原让全队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庄仕华吸氧为七十多名官兵体检后,全身已经软得像棉花。这时,有人告诉他,有一名塔吉克族士官玛达力没有出现,不知道是否出了事。

庄仕华强撑着背起药箱,往10公里外的哨所走去。继续上升的海拔让庄仕华心跳加快,头晕呕吐,好几次险些滚落山下。

4个小时后,庄仕华一行找到了正在发高烧的玛达力。庄为他打针喂药后,还到野外挖冰为他“冰敷”。折腾了一夜,玛达力终于清醒过来,一把抱住了庄仕华。

医心、医德、医术,每个医生要过关

庄仕华和善出了名,脾气好得有时候连妻子赛福琴也无法接受。一天,她回家看见几个病人家属把家里的厨房弄得烟雾缭绕。丈夫向她坦白,贫困患者家属租不起房子做饭,他随手把家中钥匙给了对方。

他的理论是:治病之外更要治心,只有和病人成为朋友,才能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抵御人类共同的敌人——疾病。

他的身边还随时备着两个饭盒,一个写着汉餐,一个写着清餐,这些是为他的病人送饭准备的。虽然他现在已是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的院长,但也包揽了不少类似护工和保姆的工作。

蒙古族民工明杰突发胆结石,术后出现便秘,庄仕华亲手一点点帮他往外抠。明杰羞愧得就要跪下了,庄仕华阻止他说:“我是医生,你得听我的。”

但实习医生陈星(化名)却没有料到因为一只兔子而惹怒了他。那一次,陈星被安排为一只兔子练习胆囊切除手术,不小心兔子的肝脏被碰破而导致大出血,但他并没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一旁的庄仕华失去了往日的风度,大吼:“赶紧止血。”在场所有人顿时变得不知所措。庄仕华接着疾声厉色质问:“如果手术台上是一位病人,怎么办?”连番训斥下,陈星红着脸颤抖着为兔子止了血。

庄仕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医心、医德、医术,是每个医生必须要过的三大关。”

每晚,完成常规工作的庄仕华还要巡房到凌晨。仅肝胆外科近300名病人,他能准确记住每一个人的姓名和病情,同时也要求其他医生这样做。“庄一刀”的名气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诱惑。一个香港老板想以年薪百万聘请他当民营医院的院长,他拒绝了;一位广州企业家请庄仕华技术入股下海,他也没答应。“哪里能服务更多的各族群众,我就留在哪里。”庄说。他还尝试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开支。在药品、器械、设备和耗材的采购上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当场开标,从关键环节上堵住了价格过高的漏洞,使医院内相同药品的价格降低了七成。

一开始不少病人也尝试给庄仕华送礼或送红包,但都被退回去了。藏族患者送来洁白的哈达,一个蒙古族青年送来亲自雕刻的石牛,每逢汉族传统节日,少数民族患者都破例做了粽子和饺子送给庄仕华。

后来有人寄来锦旗,这是一份退不了的礼物。越来越多人发现了这个窍门,现在,一万幅锦旗挂满了病房走廊,每个送旗者都请求“不能把他换下来”。“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始终只是一名医生。”庄仕华说。

庄仕华的尽职换来患者的爱戴。2006年他被推荐为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候选人时,他的患者自费购买1000份报纸上街为他拉票。130名吐鲁番农民,因为不懂得短信和电话投票,在一张信纸上签了自己的名字,派代表送到组委会。

除了医生之外,庄仕华有些的角色让他深感愧疚,例如父亲。在女儿庄岩的成长记忆中,父亲没有陪她过过一个儿童节,一个生日,逛过一次公园,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一次,庄仕华让庄岩给患者送粥,她在路上滑了一跤,脚被烫出一个永久性疤痕。庄岩用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还不如父亲的一个病人。

最近,庄仕华想改变一下这个状况,他要送女儿一份礼物。找了很长时间之后,他无意中发现了当年用作练习的空药箱。那是1992年,腹腔镜治疗胆结石的新技术刚刚引进,他拿这个药箱打了4个孔,对着镜子用分离钳剥葡萄皮。完成了一万次练习后,他走上了手术台。

“那一刻,我完全理解了他。”庄岩接过药箱回忆往事。此时,她已经追随父亲的足迹,也成为了万里边关的一名军医。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