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敬答袁伟时老师

孔子以来,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的儒家士大夫群体是抗衡专制的宪政主义力量。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李佳凝

经由对中国古典经、史之研究,我对中国历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认知框架:孔子以来,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精神的儒家士大夫群体是抗衡专制的宪政主义力量。透过董仲舒的天道宪政主义规划,儒家构建了士大夫与皇权共治的体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宪政主义性质,并一直持续到清末。

这样的看法反乎百年来的历史常识,自然引来一些争议。尤其是我十分尊敬的袁伟时老师,对我多次耳提面命。近日并专门撰文,对我的看法系统提出批评。袁老师的批评促使我检讨自己的观点。本文拟以求真态度,回应袁老师的批评,这是对袁老师最大的尊重。

首先我想说明,谈论“中国古代”、“传统中国”如何,过于笼统。自尧、舜以降近五千年间,中国的治理秩序经历了几番巨大变化。其间至少形成了两个相反的传统:周制传统与秦制传统。两者的区别不仅体现于治理架构、社会结构,也体现于人的心智和宗教、伦理观念。秦以后的中国历史演变,基本上就是这两种传统以不同比例搭配、组合的结果。总体上说,周制传统代表着自由的、宪政的传统,儒家则在坚守这个传统。

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至春秋,中国治理架构为封建制,而儒家的宪政主义正来自于对封建制的宪政主义的记忆和重申。

士大夫一直试图对皇权予以控制和约束,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分歧乃至激烈冲突。 (邝飙/图)

这段历史之封建性质,本系常识。只是在过去百年间,因西方历史理论之引入而陷入混乱。但最近一二十年,史学界已重归中国经、史常识,以“封建”来界定那两千年历史。袁老师也接受这一点。

尽管如此,受制于中西历史演进截然不同的先入之见,很多学者以今释古,反复强调周代的“封建”在性质上不同于欧洲的Feudalism。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周的封建乃是“宗法封建”,家族吞噬了个人,因而根本没有宪政的元素。

看来,准确理解周代封建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宗法。自汉代以来,人们就经常犯一个错误,拿汉初开始出现的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今人更容易以明清时代的宗族、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度。王国维先生的名篇《殷周制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疏误。

然而,周代宗法制极大地不同于后世的宗族制度。去古不远的汉儒结集之《白虎通义》,对此说得非常清楚:“宗,尊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宗”和“族”的指向是正好相反的,“宗法”之要旨乃在于以君臣之义,切断血缘关系。

此即周公制礼的伟大意义所在。周人初为天下共主,武王之兄弟因不满周公摄政,策动殷遗民叛乱,是为“三监之乱”。周公心灵所受之冲击可想而知,故在平定叛乱之后,即制礼变法,推动“亲亲”向“尊尊”之转变。也即,将叔侄、兄弟等血亲关系予以“陌生化”,透过订立书面策命文书的方式,转化为上下尊卑之君臣关系。

因而,周人宗法之基本原理为:“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举例来说,某周王驾崩,其三子中一子继嗣王位,另外两子必须与老王、新王切断亲属关系,此所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这两个儿子不得以新王之兄弟自居,因他们现在是新王之臣;他们也无权立父亲之庙,这是新王的特权。他们只能另立一宗,自“别”于原来的兄弟。

宗法制的要旨正在于“别”,让君摆脱血亲关系之束缚,以公共意义上的君臣关系替代血缘意义上的叔侄、兄弟关系。这是周人最为伟大的治理智慧,也是中国文明的一次巨大跃迁。由此,周人才得以突破亲缘关系的局限性,构建出以契约性君臣关系为枢纽的理性的治理架构,从而大幅扩大了治理的地理范围。

这个意义上宗法制的实现,有赖于君臣关系的契约化。

1 此封建就是彼封建

“宗法”之要旨乃在于以君臣之义,切断血缘关系。此即周公制礼的伟大意义所在

有可信文字记载的尧舜时代至春秋,中国治理架构为封建制,而儒家的宪政主义正来自于对封建制的宪政主义的记忆和重申。

这段历史之封建性质,本系常识。只是在过去百年间,因西方历史理论之引入而陷入混乱。但最近一二十年,史学界已重归中国经、史常识,以“封建”来界定那两千年历史。袁老师也接受这一点。

尽管如此,受制于中西历史演进截然不同的先入之见,很多学者以今释古,反复强调周代的“封建”在性质上不同于欧洲的Feudalism。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周的封建乃是“宗法封建”,家族吞噬了个人,因而根本没有宪政的元素。

看来,准确理解周代封建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宗法。自汉代以来,人们就经常犯一个错误,拿汉初开始出现的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今人更容易以明清时代的宗族、家族制度想象周代的宗法制度。王国维先生的名篇《殷周制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这样的疏误。

然而,周代宗法制极大地不同于后世的宗族制度。去古不远的汉儒结集之《白虎通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0)


回复

2013-09-01

通篇读下来,没有一段完整的史料引用。随处可见的只是最长不超过十个字的引文。作者指斥他人望文生义,对自己的解释却没有给出读三方释义相互印证,这不是严谨的学术讨论,仅仅是自说自话而已。

回复

2011-12-07

德国对于教育的目的有这样一段定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多好的教育理念啊。教育的思想不开放,那就不是教育,而是沦为统治人的愚民工具。

2011-11-11

其二教育理念: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我们将君主理解成我们的国家。子夏先生将这些日常伦理遵循的道德位置放在了我们普世理解的教育之前。学习课本文化知识固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在接受教育之后变成有修养的君子。但是高考制度的教育衡量的标准是分数。更为悲哀的是教师在教化学生学习的时候,直白的将教育单纯的理解成学习课本的知识,并且这种知识可以换取学生日后的收益,这种收益是以金钱和权势为诱饵。后者尤其要摒弃,这种国人信奉的功力实用主义足以致中国沦为精神荒漠!我们的贤者先哲在两千年前就如此规劝我们,但是今人却抛弃了这种理念义无反顾的将中国教育引往不归之途。但是如果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还是将道德放置不是第一位或者极其次要的位置。这种古圣人要求的德先于学的教育理念即是一纸空谈。这也意味着孩子成长之后成了“吃人”的狼人。中国的青年在2B式的娱乐中,继续荒笑! 德国对于教育的目的有这样一段定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目的才成就世界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均是德国人的缘由吧。泱泱中华,号称的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何其长,五千年是古时的骄傲还是今人的笑柄?

回复

2011-12-06

研究吧,那是好事。但我建议先要读史,得知道几千年来怎么被治理,发生哪些事,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等等。史,大抵是已经发生的事,知史而后才可以权衡言词上的东西到底对现实影响多大;否则,便是玩文字,但不会是纯学术。 天则,茅先生的那个吗?

回复

2011-12-06

恶心的文章,可耻的贴金。 首先,“想”是什么玩意?想大同,那还共产主义了。想的东西即现实存在的东西,这才是这篇文章的逻辑。 其次,士大夫限制绝对权力?想象的吧,拿什么限制,靠孔儒们礼义廉耻的说道?自有君王以来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昏君暴君,有多少杀戮,又有多少巧取豪夺,可有仁义?可循理性?赤裸裸的专制现实中,那些所谓限制连纸糊的墙都不如。 再者,士大夫是什么东西?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机构吗,都什么人组成的。说穿了,士大夫就一些诗书有成还做得官的群体,历史上好多乱政也就这些人鼓捣出来的。 最后,不管君王,还是士大夫,不免是一群乱臣贼子。哪来宪政?

回复

2011-11-11

其四文学艺术学术价值: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何其壮哉!这就是我们炎黄子孙中华圣人对于学术智慧追求的方式和理念啊。这样伟大真挚的情怀成就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现在的所谓学者专家之流哪怕是在考研读博者何所谓求道。丁点的发现来不及似的换取一些盈于的利头。这样的文学、艺术、学术,还要指望他们恬不知耻的延续五千年的光辉。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于是瞎了眼,永远不见了光明! 最后我想谈一下孔子对于人的一生的概括:子曰:“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这句话足以解答人的一生的方向,不单单是中国人。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人类的! 这就是孔子,这个古之以来就被称之为圣人的人带给我们的思想文化理念,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准。倘使再有不知好歹的有恶意的人发问“中国人信仰什么?”,中国公民可以昂首正声到:儒教! 我想申明的是儒教不是手段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不是别有用心的曲解,它只是单纯的做为国人三千年历史逐步完善建立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西方科技较之中国还是发达的,教皇也公开承认上帝是不存在的。难道我们就嘲笑西方人信仰一个不存在的人物觉得发笑吗?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说:“我敬畏的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西方人的境界,中国人在承认自我之后,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也会不逞多让吧。

回复

2011-11-11

剩余部分因敏感,系统不予发表。

回复

2011-11-11

其三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可谓民风):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孔子先生向来忠恕,宽厚礼人,但是却对宰我白天睡觉的行径大加批评,据我不详实的考究,这该是孔子先生唯一一次在《论语》全书中针对个人的极其严厉的批评。宰我白天睡大觉的行为是什么?是懒惰和对自身低下的约束力的表现。我想大抵正是因为先生极其严厉的苛责建立起中国人格外勤奋的性情。也正是这勤奋的性情和中华民族大地的质朴民风创造了中华大地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今天我们的国家元首在西方势力的权力排行榜中高居第三,正是十五亿中华儿女勤劳不勉所成就的啊。我的姨妈是很普通的乡下妇人,也没有经受过多少的教育。但是勤劳质朴的性格在她身上格外耀眼,她总是辛苦勤劳的打点家用。我想中国的道德断然也绝然不会沦丧!不是几个高尚的人士疾呼出来,正是我们可爱的善良的人民勤劳的性格铸就。

回复

2011-11-11

其二教育理念: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我们将君主理解成我们的国家。子夏先生将这些日常伦理遵循的道德位置放在了我们普世理解的教育之前。学习课本文化知识固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在接受教育之后变成有修养的君子。但是高考制度的教育衡量的标准是分数。更为悲哀的是教师在教化学生学习的时候,直白的将教育单纯的理解成学习课本的知识,并且这种知识可以换取学生日后的收益,这种收益是以金钱和权势为诱饵。后者尤其要摒弃,这种国人信奉的功力实用主义足以致中国沦为精神荒漠!我们的贤者先哲在两千年前就如此规劝我们,但是今人却抛弃了这种理念义无反顾的将中国教育引往不归之途。但是如果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还是将道德放置不是第一位或者极其次要的位置。这种古圣人要求的德先于学的教育理念即是一纸空谈。这也意味着孩子成长之后成了“吃人”的狼人。中国的青年在2B式的娱乐中,继续荒笑! 德国对于教育的目的有这样一段定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目的才成就世界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均是德国人的缘由吧。泱泱中华,号称的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何其长,五千年是古时的骄傲还是今人的笑柄?

回复

2011-11-11

容我举些浅显的示例佐证: 子曰: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孔子说君子担心死后没有好的名声留给世人称颂。这构成了中国社会士人定位自身的标准。终其一生的追求。基于这个标准孔子先生又对价值观念详细的分解细化。孔子局限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发展进程,现今我们可以将此对士人对于君子的要求理解成中国每一个国民。这么理解对于君子的要求也就是对于国人自身的要求了。 其一金钱观念(国人现在最热火的拜金潮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西方人权主义被曲解和扭曲之后就沦为了贪婪。而这种贪婪之风已经危及了中华民族的兴亡,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合法或者违法的丑闻。而儒教所树立的金钱观念给予了国人最直接的方向感。符合道义争取的金钱是可以享用的,违法犯罪可以获取金钱但是确实违背道义和法律的,是不应当为之的。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极其浅显的道理构成了中国人最基础的价值观念。倘使国人是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可想中国成长的现如今的又是怎样的青年。五十步笑百步似的“脑残”、“非主流”彼样词汇的嘲讽,何其幼稚。鲁迅先生说: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试问我们又是怎样的青年?

回复

2011-11-11

现今中国社会必须承认自己是在儒教熏陶下建成了其基本的社会价值伦理观这点事实。然后将其与西方传播而来并且在全世界广泛认可的人权价值理念相结合。如果这样的结合在全中国社会有幸形成,中国必将建成全世界最为强大的文化盛国。承认并且弘扬儒教教义精华部分需要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教育,尤其是中国执政党。承认并不是意味着“偶像”的复活,而是中国人对自身价值观念有方向感的认知。关于这件事情清末的学界耆宿学贯中西的大儒辜鸿铭先生一生致力于此,并赢得了当时西方社会的广泛认可,使之承认并尊重我们中国人的东方文化。我揣想这也是孔子先生可以跻身世界历史十大名人的缘由之一吧。 全世界以这样的方式承认了儒教的历史文化思想地位,而做为其国人我们自己却极尽丑化掩饰甚至要消亡它。这是何其悲哀?秋风先生在政治体制上为儒学美化,我想这于今时的中国并无多大的意义。民主制和社会主义对世界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有了定义。这种无意味的学术发现还是消停比较合适吧。 倘若真正追究儒教对现今中国社会政治方面的意义就是儒教对于士人的要求,换成今天的方式就是对公务员的思想素质要求以及其执政理念。糟粕部分我想各位应相当了解的就是君臣关系、等级之分、男女不等、类的滥调皆不足为取。

回复

2011-11-11

《南方周末》中,易中天、秋风以及袁伟时三位先生对儒学做了热闹的辩论。无非是秋先生在政治意义上挖掘出了儒学的新意;袁先生以专业的学术文字驳斥了“新意”一番;易先生打个圆场告诉读者对于儒学继承的方式,简而概之还是政治课本上那句不变味的陈词:去其糟粕,留其精华。2011年1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塑立了孔子先生的石像,有所谓学者惊慌起来了。 请斗胆允许我以做着好梦的无知青年的身份在诸位名君前浅谈我对于儒教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基督教义和伊斯兰教义确立了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人的基本的价值观念,儒教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主流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区别的是,耶和华和莫哈默德都是神圣化之后超越了人的认知的无限力量。而孔子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古老智慧的学者,中国人称其为圣人。这是中国人幸运的地方亦是其悲哀之处。幸运在于中国历史未曾有过宗教统治的桎梏,而西方社会却在中世纪饱受变质的宗教迫害与掠夺。然而悲剧在于今日西方社会不至于大面积的道德沦丧是因为还有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中国人却没有这样的约束力,也正因为这种约束力的缺乏造成了现今社会丑态频发富者纵横捭阖为所欲为的思想根源。 现如今中国社会主流势力对儒教文化的扭曲宣传,更多的年轻人将儒教理解为“封建残余”的代名词,以至于彻底的否定了儒教,甚而引发了西方还有上帝信仰,犯罪还要忏悔,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对着马克思列宁这样的外国人悔过中国人的罪孽吗?孔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中国没有“偶像”。所以中国人更加的无畏,可是无畏的过度化便质变成无知。 这种无知促成了飙车、碾人、炫富诸如此类的畸形事宜的发生。

回复

2011-11-06

进行政治言说,需要对相关的言说概念、论证方式进行反思,否则,易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回复

2011-11-06

“别人有咱也有”固然能起到自我安慰的功效,由此也许也能看到自我疗治的途径。但问题是:别人有的和自己自认为有的是否真的内在一致。

回复

2011-11-02

何必要借孔子或儒家之名呢?直接说:要,而且必须要限制绝对权力不就行了?!如果你可以的话,再说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别在这里扯……

wuxinglong1988
回复

wuxinglong1988

2011-11-02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引蛇出洞

回复

2011-10-30

狡辩。

回复

2011-08-17

我的评论呢?

回复

2011-08-17

儒家就是人类思想之树上的一片叶子,秋风妄以之障世人之目。儒学的核心就是纲常礼治,最高就涉及到义。而老子说,“失道【自然规律和与之匹配的人性】而尊德;失德【约定俗成的与自愿约定的规则】而尊义;失义而尊礼;”可见,儒学是从低处取经。

回复

2011-07-14

官僚确实限制了君权,不过,这不是制衡,而是分赃;抱有儒家思想的士大夫,不是立宪,而是维稳,服务的对像都不同,谈何宪政?

回复

2011-07-10

敏感词的潜规则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严重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