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上海工贸潜伏7年——西部矿业7%股权的隐秘进退
一个国有企业如何巧手融资,并以外资身份为掩盖,关门前挤入西部矿业上市前最后一次增资扩股?又如何在这家公司上市后,巨额利益层层流至海外?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一个国有企业如何巧手融资,并以外资身份为掩盖,关门前挤入西部矿业上市前最后一次增资扩股?又如何在这家公司上市后,巨额利益层层流至海外?
从西部矿业(600168.SH)2007年登陆A股市场至今,其股东们的蹊跷行为屡遭质疑——高盛上市前突击入股,并在禁售期结束后火速套现引发社会争议;维维集团把股份悄转至一家私人企业,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却被曝光维维高管的身份;China Mining Partners甚至还被媒体披露,实际控制人早在2004年就已清算解体。
西部矿业隶属于青海省国资委,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综合开发等业务,因持有大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在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
如今,正在上海开庭审理的一起追索亿元提成劳动合同纠纷官司,又挖出一个在外资身份掩饰下,潜伏了七年的西部矿业“股东”──上海工业对外贸易公司(下称工贸)。
工贸成立于1993年,是国有独资的上海工业投资(集团) 有限公司(下称工投)的全资子公司。
这起官司的原告张安平,原为工贸有色部经理,2004年为工贸引荐了西部矿业的入股机会,并全程参与了相关操作。
最保守的计算,2008年以来,工贸也已在西部矿业上累计套现十几亿元,但张安平称他至今未拿到当初协议约定的提成,与工贸沟通无果后,提起诉讼。
围绕这起官司所涉情节,一个国有企业如何巧手融资,并以外资身份为掩盖,关门前挤入西部矿业上市前最后一次增资扩股,并在这家公司上市后,巨额利益层层流入海外的故事,被清晰勾勒。
诸如此类的故事,正在资本市场时时上演。
该事件再现中国私募市场的灰色路径。 (东方IC/图)
国企变外企,曲线入股
为了规避当时国企法人股无法流通的政策,国企工贸只好想办法把自己洗成外企。
2003年,西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出售定向增发的共计19,0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邝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