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高考改革请多为贫寒子弟着想
窃以为,在高等教育主要仍是公帑支付的时代,分数面前的平等,恐怕仍是最起码也是最后的公正和公平。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思路,绝对不适合于高考。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陈思嘉
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思路,绝对不适合于高考
中国过去的科举考试,虽褒贬不一,却有一基本原则,即尽可能维持竞争的公正和公平。后者不仅涉及参与考试的士子个人,也关照到选取人才的区域性。从很早开始,科考名额就是按区域分配的,但又不是平均分配——今日所谓文化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读书人多,名额也偏多,以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化不甚高的地区,则也有固定的名额,以确保当地人才的出路。
按理说,选拔人才的考试,就应“惟才是择”。若照顾区域性,已是一种不公正。宋代的司马光和欧阳修,曾就此展开辩论,成为史所必书的要事。司马光认为,朝廷所差考试官,皆京中“两制三馆之人。其所好尚,即成风俗。在京举人,追趋时好,易知体面,渊源渐染,文采自工。使僻远孤陋之人,与之为敌,混同弥封,考较长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