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

为了争夺民主运动的领导权,压倒对方,双方都想方设法开展运动,扩大影响,取得群众的支持拥护。表面看来这种竞争只是为了己方,实际上也是促使对方努力进取,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梁启超所说的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的互动局面。

责任编辑:刘小磊

【晚清史事丛谈】

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严重,立宪运动与革命运动同时兴起。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民主立宪;立宪派主张保留皇帝,进行和平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二者的分歧在于将来采取什么形式组织政体和以什么手段达到目的,也就是救国道路和方法不同。以后两派曾为此进行过激烈的论战。

立宪派的代表梁启超始终声明: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激烈与温和殊途同归,手段不同,各有其用,两派应节制感情,求大同,存小异,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清政府,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那样开展和平竞争,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正当的理论商榷,主动提出停止论战。可是,革命派以“排满”为职志,宣称决不能拥戴满族君主实行立宪,且视立宪派为“卖国之党”、“负友之党”,没有同意。

既然无法调和,必然引起竞争。为了争夺民主运动的领导权,压倒对方,双方都想方设法开展运动,扩大影响,取得群众的支持拥护。表面看来这种竞争只是为了己方,实际上也是促使对方努力进取,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梁启超所说的革命与立宪相辅相成的互动局面。

清政府加快了立宪步伐

这种互动局面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起就表现出来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后,立宪派掀起了立宪运动的高潮,并在中央和地方大员中多方进行策动,终于促成朝廷在1905年7月宣布派遣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主张实行暗杀的革命党人吴樾“深恐立宪告成,益不利于汉族”,乃变更了原先准备暗杀铁良的计划,“专向清五大臣下手”(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第193页,中华书局,1981)。9月24日上午,出洋考察政治大臣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由北京正阳门车站启程,吴樾化装后携带炸弹上了火车,在机车与列车挂接时车身震动,其携带的炸弹受撞,自动爆炸,载泽受了一点轻伤,绍英受伤稍重,吴樾却当场牺牲了。

由于吴樾当场牺牲,此案当时没有侦破,但立宪派和清政府都肯定是革命党人所为。《时报》谴责说:“五大臣此次出洋考察政治,以为立宪预备,其关系于中国前途最重且大,凡稍具爱国心者宜如何郑重其事而祝其行。乃今甫就道,而忽逢此绝大之惊险,虽五臣均幸无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