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比牙齿存在的时间长”——红歌人阎肃的故事

“当你热爱一件事物的时候,你会真诚歌颂它。就怕你不热爱,写出来的一定是假的。”“红歌挡不住,流传的秘诀还是优胜劣汰。”阎肃说。

责任编辑:袁蕾 曹筠武 实习生 刘星 蚁畅

“李宗盛他们那首《真心英雄》其实也是红歌,多给力啊!”81岁的词作家阎肃多次担任春晚策划,但老人对网络词汇一点也不陌生。

阎肃创作的红歌中,有两部作品流传了几十年,都是自发创作,不是“上面派的任务”,一个是写给空军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另一个是歌剧《江姐》,其中的《红梅赞》久唱不衰。

1968年4月,5岁的小女孩康文杰,被评选为“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从北疆黑河地区到省城开会。她在为大家表演红歌。 (李振盛/图)

“竟然没写毛泽东思想!”

1950年代末,快30岁的阎肃到空军当了一年兵。一天傍晚,部队的飞机飞公务,最后一架降落后,阎肃看到机械师扛着舷梯,呆呆地看着蓝天,那天的天空有晚霞,阎肃很好奇,机械师说他觉得他的心在那里,因为他们爱这片蓝天。阎肃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感动,第二天爬起来就写出来了《我爱祖国的蓝天》,他把歌词给了搞作曲的战友,部队演出时文工团把这个歌就编了。

“文革”期间,阎肃曾被勒令修改《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批斗者十分愤怒:“竟然没写毛泽东思想,好大狗胆!”后来阎肃就改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歌词到“文革”之后又被改了回来。“我觉得用不着非要每首歌都把‘毛泽东思想’这样的政治术语写进去。有的歌就是打鬼子,到敌人后方去,但是有的歌就不需要。”

“《江姐》也不是命令。”阎肃从小在重庆生活,是进步青年。

1940年代,阎肃在重庆读书,对革命圣地延安十分向往,听了不少民主爱国歌曲,比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6)


回复

2011-06-12

四九年以后的文艺工作者,写歌词的阎肃是个标本式的人物,值得社会学者做专门研究。 在文学界,他是音乐界的;在音乐界,他又可以是文学界的。两边不靠而又两边都靠着。 从年轻到年老,从沉沦到风光…… 文艺界做个人不容易,而如今八十多的这位“阎老爷子”仍然在公开场合穿制式军装,好像军队唯有他被特批不退休似的。 闹不明白的人和事,往往是最有意思的人和事。

回复

2011-06-12

什么是红歌?最好有一个定义,李宗盛的歌也是红歌?红是什么意思?不得要领。大海航行靠舵手是不是红歌?

回复

2011-06-11

D的成员和国家的成员是不一样的. 所以, 要让"D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 基本上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因为技术成本太高太高了. 任何的领导人, 能做的都只是某个时期, 某种程度上, 让两者达到大概的一致. 当D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是先D后国, 还是先国后D, 就不言而喻了. 这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存在的技术问题, 不论东西, 无一幸免. 在这里, 只能有所祝愿. 多说一句, 老毛最大的遗产, 是用实践验证了"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豪言. 而什么"为人民服务", 很假, 很野蛮. 我只见过拿刀子顶着人家抢劫, 被见过拿刀子顶着人家提供服务的.

回复

2011-06-11

经济上开放了几十年, 已经形成了一大群私人企业主和高级自由职业者. 这些团体游离于政权之外, 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利益和意志. 如果D不能吸收这些团体和个人, 那么就会迫使这些团体发育成对立的DP. 所以老J就搞了三DAIBIAO, 着力于吸收. 但吸收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也一定要保持压制. 一边压制一边吸收, 不但从民营企业主中吸收D员, 更重要的是从经济上吸收, 最近十年的"国J民T"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方式. 典型的"养鱼经济". 但是"自-由"和"权利"一下放就很难以收回来了, 会受到一般民众的强烈抵触. 就好比如分钱容易收钱难. 现在"回收"的过程被提前了, 这是D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果"自-由"和"权利"一直下放, 民间会迅速发育出"反对D". 这和"一D制"是根本矛盾的. D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体, 与"中国"这个利益体有很多交集, 但也有很多"非交集", D有D员, 有D-产. 废除"一D制"当然是利于国家利于人民, 但"一D制"明显比"多D制"更利于D. 在这个矛盾上, D的最忠实拥护者, 也就是这些从一D制中获益最多(甚至是世袭利益)的太子衙内们, 肯定是最希望回收自-由和权, 并加以垄断的. 老薄的唱红, 本意就在于此. 中国步入常人政治, 如果不加速回收, 那么D丢失执-政-权的风险将会大增. 所以说, 无论是老习还是老薄, 都是在为D的千秋万代谋划. 但有益于D, 未必有益于国家人民. 党国党国, 先谋党后谋国. 这是中国延续了5000年的悲哀..

回复

2011-06-10

沙发。

回复

2011-06-10

吾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