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风暴眼中的南方科技大学

在是否高考这个问题上,处于风暴眼中的南科大老师、学生、家长,乃至深圳市政府、教育部,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进行着复杂的考量。

责任编辑:李梁 马昌博 助理编辑 温翠玲

一直以来,教育部的态度并不强硬,有时还站在支持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阵营中。从2009年底至今,包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内的多位官员曾发表过讲话,支持改革试验。

南科大一位老师认为,这样的二元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舆论渲染的:“目前社会舆论似乎是说:‘不考’就是支持改革,‘考’就是背离改革。”

有网民建议:“现南科大一举一动,媒体盯得紧,有动辄得咎之惑。若为改革计,不妨能降降温,给多些空间。” 

南科大的首批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了不高考、不拿教育部文凭的打算。 (周游/图)

时钟指向九点,南科大教学楼304、305教室依然见不到一名学生。6月7日上午,答案终于揭晓: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名学生没有一人踏进高考考场。

45名学生拒考,迎合了许多人的愿望。消息甫一传出,引发舆论欢呼。

在一边倒的声音中,南科大此次高考风波,被简单解读为一则“抗争”的故事。但实际上,在是否高考这个问题上,处于风暴眼中的老师、学生、家长,乃至深圳市政府、教育部,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进行着复杂的考量。

2010年7月,国家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南科大高考风波恰好为此提供了注脚:在三者关系尚未理顺的时候,社会对于政府的警惕心理如何激化了对立情绪,而政府所作的努力又如何被学生和家长负面解读,处处举步维艰。

制度“红线”

因为要求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教育部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一直以来,教育部的态度并不强硬,有时还站在支持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阵营中。从2009年底至今,包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内的多位官员曾发表过讲话,支持改革试验。“我认为文凭应该是学校负责……如果各国都有经验,可以考虑让南方科技大学去试。”一年多前,袁贵仁如此表态。

但正如南方周末在2010年12月16日的报道《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中提到的那样,上层领导表态了,并不意味着事情必然变得顺利。部长的讲话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37)


回复

2013-07-08

中国也只有一个南周,也只有在这里能稍微读出“读懂中国”的坚持和努力。只要坚持,会超越传统高校的,本身就是第一个改革的试点,无论怎样,都不会容易,小小的各种创业如此,何况是历经千年各种基病垢重的中国教育事业。

2013-07-08

只要坚持,只要真的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为学生着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公道自在人心,社会也会承认学校的文凭和育人模式。学校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教学育人,这虽然不是说不要关注其他,但不应该失掉这个重心。我是没有机会再读高中了,但我想有机会一定让弟弟妹妹他们读这个学校,但是所有的一切,学校不能让这些孩子失望,那样社会的舆论压力更大。内容为王,而高校的所有内容实质就是学生才能、学识、人格的健全。

回复

2013-07-08

只要坚持,只要真的踏踏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为学生着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公道自在人心,社会也会承认学校的文凭和育人模式。学校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教学育人,这虽然不是说不要关注其他,但不应该失掉这个重心。我是没有机会再读高中了,但我想有机会一定让弟弟妹妹他们读这个学校,但是所有的一切,学校不能让这些孩子失望,那样社会的舆论压力更大。内容为王,而高校的所有内容实质就是学生才能、学识、人格的健全。

回复

2013-06-13

加油,看好南科大的办学方式,未来二十年之内,一定能超越北大清华,跻身世界名校。关键在于坚持

magic·诺
回复

magic·诺

2013-06-10

慢慢来,教育本来就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

回复

2013-06-10

教育的症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政府作出了妥协,这是个好兆头,那么不高考是不是也存在着对高考的逃避?逃避的是高考,还是逃避的恐惧?应该作出理性的思考,思考应该是双面的。政府的妥协会不会带来后来者利用政府的妥协来提出一些利益性的要求,这都是有可能的。

回复

2012-06-11

他们说得很清楚了 在进入南科大之前他们就已经选择了自己为自己负责 自己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 中国的孩子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呢

2011-06-28

至少高考是公平的 没有特权或是其他……纵然它有很多不足……如果这些学生成为一批失败实验老鼠?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当然,这是自己的选择,尊重、理解 但不赞同……仅此。

回复

2012-06-10

高考不公平,但它起码给了你一个改变人生的平台。在教改刚刚起步的现在,高考仍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筛选考生的方法。

流转流年

2012-06-09

高考公平吗?你看看用同样的全国卷,河南的分数是多少?其他省份的分数是多少?再看看大学招生的分配。公平吗?!北京的高校,上海的高校,几乎把自己的学生招完了!!

回复

2012-06-10

学生必须是试验田。教育改革的目标受益者是学生,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教改就是一句空话。 但话又说回来,万一教改失败了,最大受害者也是这些学生。所以我支持通过各种手段,将学生“受害”的风险降到最低。南科大在这方面作出的尝试,舆论不应该苛求。

2011-07-05

学生不是实验田!

回复

2012-06-10

是不是太偏激了?

回复

2012-06-10

回复

2012-06-10

教育部想法是不是:如果将来南科大好的话,就会说他还是 体制内的;如果不行的话,高考只是走形式。 这个想法有点过分啊。

回复

2012-06-09

致朱清时校长:朱先生,您好。现在您和南方科技大学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社会各方都给予了很多的关注,我也对你们充满了期盼,不满朱先生说,要是我年轻10岁,我一定冲动的去做您的弟子(只是不知先生会不会嫌弃我愚钝,不肯收我呢!呵呵)。 话转正题来。现在先生进行教育改革,基本思想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具体方案是什么,具体怎么实施,会取得真正的成功吗?(教育改革只要成功,不要所谓的成效,不要“青春期的躁动”) 我是这样建议先生的:如果先生还没有基本的教育改革思想,还没有教育改革根本理论依据,还没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如果您不懂得招聚各方英才,广集智慧;如果您不能够确定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那您就不要进行教育改革了。我有个很好的建议,我们合伙到街边开个小摊档,烤螃蟹,卖红薯去。(开玩笑的,呵呵,请朱先生不要责怪)

回复

2012-06-09

现在的南方科技大可以坚持其自己独特的录取方式,可是若干年之后呢,当第一批怀着美好理想创校的人们渐渐脱离了对学校的具体管理和控制,南方科技大不通过高考的招生方式还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吗?在这个金钱利益至上、关系至上的社会大环境下,来自社会底层的优秀学生还能得到这个机会吗,谁去保证学校生源的质量?谁能保证这个学校的建立不是为特权阶级子女开放的又一捷径?谁又能保证这个学校不会成为部分人发家致富的工具?

流转流年
回复

流转流年

2012-06-09

高考公平吗?你看看用同样的全国卷,河南的分数是多少?其他省份的分数是多少?再看看大学招生的分配。公平吗?!北京的高校,上海的高校,几乎把自己的学生招完了!!

2011-06-28

至少高考是公平的 没有特权或是其他……纵然它有很多不足……如果这些学生成为一批失败实验老鼠?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当然,这是自己的选择,尊重、理解 但不赞同……仅此。

回复

2012-06-01

高考就一定公平么?学校与学校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一个自主命题的区域内本身就有众多不同的竞争群体构成。然后形成了以学校问单位的保护团体,以地区为单位的保护组织,一个省就两个状元啊!多少市想争夺?一个市也两个状元啊!多少县想争夺?一个县还是有两个状元啊!多少学校想争夺?高考就一定公平么?

2011-06-28

至少高考是公平的 没有特权或是其他……纵然它有很多不足……如果这些学生成为一批失败实验老鼠?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当然,这是自己的选择,尊重、理解 但不赞同……仅此。

回复

2011-07-07

有关注是正常的,正是广大人民有对教育改革的期盼,才让这45名学生的一举一动成为了网友们热议的对象。期待之余,我们是否应该担忧这种压力或许会对南科大的尝试造成畸形的影响,希望大家能给他们一些空间,一些宽容,南科大作为吃螃蟹的人,并不需要称为特别成功的范例,我们只是希望这种改革能为今后的政策修订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资料,能对这个国家的教育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毕竟,理想主义者是值得敬佩的。正如我们的社会主义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希望南科大能找到助于自己的道路

回复

2011-07-05

学生不是实验田!

回复

2011-06-28

至少高考是公平的 没有特权或是其他……纵然它有很多不足……如果这些学生成为一批失败实验老鼠?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当然,这是自己的选择,尊重、理解 但不赞同……仅此。

回复

2011-06-28

说白了,还是形式主义的深害……我们每一个人总是在政府、领导的思想之下工作、学习、生活,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点自主选择的空间吗? 我们每个人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目前我们深受形式主义思想的残害之严重,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怎么的以提高呢?

回复

2011-06-19

既然以前说高考怎么怎么的 现在人家有人来不遵从高考定律 为何这些媒体 这些人又来说 怎么怎么样的 你还要不要别人改革 别人的改革 需要你的言论吗 ? 行动了 不一定成功 但是 不行动 一定不会成功 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媒体们再这样 估计中国的大学命运会死在你们的言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