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的鲁迅”举隅

鲁迅去世不久,周作人说:“一个人的平淡无奇的事实本是传记中的最好材料,但惟一的条件是要大家把他当做‘人’去看,不是当做‘神’,——即是偶像或傀儡,这才有点用处。”

责任编辑:马莉

【行脚小记】

许广平讲过一个关于鲁迅的故事:“1931年,避难住在旅馆的时候,有一位叫老杨的工友,当他是老教书先生,天天跟他围炉子谈天,叫他代写家书,简直不晓得他是鲁迅,这就是十足的鲁迅。”老杨大概没读过鲁迅的书,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鲁迅已矣,我们现在只能读他留下来的书了。但是由此也未必能够看到许广平讲的那个“十足的鲁迅”。周作人批评说:“我曾见过些鲁迅的画像,大都是严肃有余而和蔼不足。可能是鲁迅的照相大多数由于摄影时的矜持,显得紧张一点,第二点则是画家不曾和他亲近过,凭了他的文字的印象,得到的是战斗的气氛为多,这也可以说是难怪的事。”又说:“鲁迅写文态度本是严肃,紧张,有时戏剧性的,所说不免有小说化之处,即是失实。”作者通过文字为自己塑造形象,并不一定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本人完全一致;可是我们应该明白,这只是文字之中的作者而已,如果希望据此还原文字之外的他,那就需要小心一点。

且来举个例子。周作人说:“在老家里有一种习惯,草囤里加棉花套,中间一把大锡壶,满装开水,另外一只茶杯,泡上浓茶汁,随时可以倒取,掺和了喝,从早到晚没有缺乏。”说来类似习惯好像并不限于绍兴一地,我即曾见先父采用,称为“茶母子”,盛在搪瓷杯里,冬日放在炉台上加热,兑开水喝。鲁迅在东京时,也是这种喝法。“所用的茶叶大抵是中等的绿茶。好的玉露以上,粗的番茶,他都不用,中间的有十文目,二十目,三十目几种,平常总是买的‘二十目’,两角钱有四两吧,经他这吃法也就只够一星期而已。”不过他后来喝茶就讲究多了。许广平说:“到了上海,改用小壶泡茶,但是稍久之后,茶的香气会失去的,如果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细细品茶,他就会要求另换一壶。等到新鲜的茶来了,恰到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