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1980年代 镜头中的八十年代中学生

老师不做任何组织工作,这个人也来无影去无踪,你做什么他也不干涉你,就忽而按一下快门,不知道他在拍什么,也不懂有什么好拍的。“不说话,不交流”是任曙林刚进学校时给自己定的一条规矩。

责任编辑:袁蕾 李宏宇 实习生 蒋潇 黄周颖

“八十年代”是个迟来的命名,当年的经历者开始用怀旧的口吻谈论它。彼时本是个百业初兴的时期,国家刚刚恢复元气,思想和生活的自由逐渐开启。正在成长、正当青春的是任曙林镜头里的少年,也是一个国家。

1983年6月,北京171中学 (任曙林/图)

在北京做生意的王琳,一看到照片上的26年前的自己,眼泪就掉了下来。影像中,她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那是1985年,他俩正在北京171中学上高二,一个没事就在学校转来转去的“怪叔叔”拍的。“怪叔叔”叫任曙林,他在王琳的母校先后拍了近十年,拍掉了三百多个胶卷。策展人那日松从三千多张照片里挑出159张,在北京798映画廊举办了一个“八十年代中学生”摄影展。

王琳是2011年4月30日开幕那天,接到了中学同学程文的电话,听说了这个摄影展上,其中一张照片上的人可能是她——程文大学毕业后回到171中学当老师,现在是学校领导。

1985年4月,北京171中学,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分班两人被拆散,再后来,他们考入相同的大学,结婚、离婚。 (任曙林/图)

照片上的那一年,王琳在和照片上的男生早恋,那天放学后,教室里就剩下他们两人了,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忽然听到有人要来,两人慌忙分开,走进来的正是任曙林,他按下快门,捉住了这个瞬间。

任曙林是在摄影展开幕式上,才知道自己26年前进门拍照前发生了这样的故事,他原本的记忆是这样的:“我进屋后,只能听见夕阳移动的声响,他们是那么专注地在看书写字,似乎别的什么都不存在。但我可以强烈感到波与场的存在,对方的每一次心思念头都是可以相互感觉到的。我觉得我是个不应该出现的第三者,拍下他们后,我悄悄地走了。”

后来,王琳和照片上的男生早恋的事被老师发现,高三分班时,他们被拆开了;后来他们双双考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再后来他们结了婚,又离了婚。

王琳看展览后给前夫打了电话,前夫很忙,不能来看展览,她就把那张照片传给了他。

直到6月1日摄影展结束这一个多月里,和王琳一样的171中学学生们呼朋唤友地来了。大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40)


回复

2013-01-30

非常感动,热泪上涌的感觉:那个年代,单纯得让人向往,那么美好,那么遥不可及……

回复

2013-01-29

怀恋的那个年代

回复

2013-01-29

照片背后有故事

回复

2013-01-29

青春难以复制

回复

2013-01-29

熟悉的塑料凉鞋、千层底布鞋、白球鞋……

回复

2013-01-29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回复

2012-05-10

虽然我只是个九零后,但是无论什么年代 青春都是相似的,怀念那些日子

回复

2012-05-04

认识一下八十年代的学生

回复

2012-02-10

不是老了,而是那个时代说不出来的精彩,仿佛是调色盘还没有混合以前的原貌。每个颜色都那么显眼和泾渭分明的存在。亮丽的跃动着的青春。也许就是大师姐丁博士的中学时代吧?

回复

2011-12-18

老了

回复

2011-12-18

怀念

回复

2011-12-07

真心喜欢这样关于时间的记录。

回复

2011-12-06

镜头中的八十年代中学生

回复

2011-12-01

看到那张早恋的图,忍不住泪流。现实总是残酷,回忆总是美好。果然是绝版的青春。

回复

2011-11-30

绝版的青春。

回复

2011-11-21

恍然有一种生错年代的失落...

回复

2011-11-21

二十五年了,转眼一瞬间,当年事历历在目。看现在,同学可好,世界这样?

回复

2011-11-07

很伤感

回复

2011-06-08

我是90后中学生,现在虽然年纪还不是很老但我还是觉得,长这么大最值得怀念的还是中学时代!

回复

2011-06-08

一回头发现早已踏出了红尘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