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五十年前读北大(13)

“三年困难时期”,食品供给极其匮乏,我们一直都非常饥饿。当时同学们之间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相互回忆和诉说从前吃过什么好东西,或者是听说过什么好吃的东西。这叫做“精神会餐”。

零食

2010年4月5日离开北大返回广州之前,我和尔山再次行走燕园,在未名湖湖心的枫岛坐下来休憩喝水,吃点零食。尔山忽然问我,当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有没有在未名湖吃零食?我说没有。后来写这篇文章,才想起其实有过一次。

我们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整个国家的食品供应并不丰富,期间还有长达两三年的吃个半饱也不容易的“困难时期”。粮食是凭票定量供应的,想要买点饼干什么的,都要粮票,更不用说点心了。具体到我,稍许买一点零食的钱还是有的,不过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就没有吃零食的习惯。

作者:王则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王则柯/图)

如果说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的话,可也不是十分准确的概括,因为我比较喜欢吃水果。奇怪的是,我自个儿内心不把水果看做女孩子才热衷的零食。

1959年秋天进入北大的时候,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的前夕。当时,虽然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大折腾,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在挨饿,但是因为全国支援北京庆祝国庆十周年,北京的市面比我长大的广州真是好得太多。水果里面,我最欣赏北京的枣子、葡萄,曾经几次买来享受。每次,总是买一饭盆,拿回宿舍洗净以后享用,别的室友如果正好在宿舍,自然成为邀请的对象。找些借口预先说好一起享用的,大概只有二三次,不过也不算少了,因为国庆十周年以后,北京的市面也迅速萧条起来,何况寒冬很快就要来临。

后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食品供给极其匮乏,我们一直都非常饥饿。当时同学们之间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相互回忆和诉说从前吃过什么好东西,或者是听说过什么好吃的东西。这叫做“精神会餐”。对于“精神会餐”,我只是一个听众,原因是我对于美食和饱食的分辨能力很差,所以记不得什么美食。稍许知道一点的水果、点心和糖果,只能是这种“精神会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