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票”不再是“门票”——成都新规,农地再“飞”
冰封了4个月的成都土地市场终于重启,"新规最大的特点,是变“持证准入”为“持证准用”。也就是说,要拍地,不一定要先有地票"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更改规则之后,成都地票交易重启,土地改革依然在摸索中前行
新规最大的特点,是变“持证准入”为“持证准用”。也就是说,要拍地,不一定要先有地票
冰封了4个月的成都土地市场终于重启。
5月9日上午十点,成都市2011年第一场主城区的国有土地招拍挂准时开拍。
与4个月前那场火爆无比导致后来被叫停的地票拍卖会相比,这场土地招拍挂低调而平静。
人并不多。企业人员,只有交了竞拍保证金才能凭证入场。至于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则被拍卖大厅外的一块牌子挡住——“应竞拍人要求,以及受场地限制,此次拍卖不对媒体开放。”
过程很快。近200亩,5宗土地,一个小时内全部物有所属。
价格不高。成交价都落在3000-4000元/平米区间内。因为相对偏僻,平均的楼面起拍价都在2000元/平米上下;又因为设定了最高限价,达到最高价后就比拼配建公租房。
如此的低调谨慎,因为这是去年年底“地票”交易被叫停而又重启后,新规则下的成都第一场国有土地拍卖。
地票交易原本是想通过制度创新,强制性地把资金从缺地的城市流入可以提供建设用地指标的农村。然而,这个桥怎么搭,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 (CFP/图)
地票缘起
成都和重庆,分别以地票交易市场的制度创新,使得农村建设用地可以“飞”到城市。
“地票”,是在我国现行的城市与农村土地双轨制度之下,寻求破解城市用地紧张、城乡差距加大的一种土地改革试验。
通过农民集中居住等方式,省出来的农村建设用地,经过复垦之后,可以成为虚拟的建设用地指标,“飞”到城市,增加城市的建设用地。这项制度设计叫“增减挂钩”,其中的建设用地指标俗称“地票”。
2009年和2010年,作为国家城乡统筹试验区的重庆和成都,先后开始尝试地票交易。
农村减一分建设用地,城市增一分建设用地,这项“增减挂钩”试点政策是“地票”的制度基础。
该政策并不为成渝独有,不过通常的“增减挂钩”只能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仍然缓解不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而成渝,却分别以地票交易市场的制度创新,使得农村建设用地可以“飞”到城市。
重庆在2009年首先申请到了地票试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