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政府谋私利”——深圳房改教训
深圳房改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当初的福利房和微利房如果不转的话,现在就是公屋。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住房改革先锋
政府保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
深圳早在1988年就在中国率先启动住房市场化改革,比中央提出的改革早了10年。为什么房改会在深圳起步?
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深圳最先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当深圳大量调进国有企业的干部、党政机关各级领导以及事业机构的各种人才后,按照当时内地的单位住房保障模式,就必须大量建房子。
当时,深圳最吸引人才的,第一是住房,第二才是工资。因为当时在内地,很多单位想分房得10年以后。但到深圳的话,工作1年就可以有一套房。
然而因为人才是自由流动的,调来的人如果又走了,但房子收不回来,新来的人又没有房子,这是要害。要继续保证对新来的人的住房保障,如果继续由政府来背的话,包袱越来越重。
与此同时,深圳又是第一个看到香港的房地产商业化模式——即使土地国有,但开发商交了地价款就可以盖房子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深圳房改学的是香港,但有两点不学香港装糊涂。一是香港的保障房不保公务员,公务员只能买商品房;二是保障房不能上市交易。这样政府就不用老建保障房,没那么多负担,每年只需少量补贴一点管理维护费用。 第二个更难的是带来管理困境,当微利房,或者福利房可以上市,就成了投资工具,就有无数的人,要做假买一套,只要我骗一套我就赚到了一大笔钱。香港为什么管理容易,即使你买到了你也卖不出去,你还必须在里面住,要是不住马上就收回来。那你骗这个没有意思。 所以这个政策使得我们现在微利房的分配审核,陷入困境。有人做假你没法查。中国现在的私人财产是不透明的,你想把一个家庭的财产查公平了,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再怎么分配都不公平。如果这些房子不能上市的话就没有这些麻烦。 孙利平,原深圳市住宅局房改处处长的这些话是说到点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