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概念牢笼,温情对待传统——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易先生的思考取向在现代中国十分盛行,严重妨碍国人以开放心态对待传统。本文也就针对这一点略作议论。

责任编辑:戴志勇

1月20日,《南方周末》刊发易中天先生针对杜维明、袁伟时两先生对话《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撰写的批评:《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以下简称 “继承”,见图一)。易先生依据自己对儒家若干观念的理解,向身处于深度精神迷茫之中的当代国人,推荐了一个在现代语境中处理儒家价值、观念传统的方案:以共同价值为标准,抽象继承为方法,现代阐释为途径,以解决“继承什么”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这方案听起来相当耳熟,看起来相当完美。但恕我直言,这个方案充满了现代人的傲慢,这样的傲慢将让中国人无法完成现代文化与精神秩序的构造工作。

图一

图二

本拟对此提出批评,因忙于研究,半途搁笔。近日,易先生发表《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见图二),针对拙作《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以下简称“孔子”)就孔子作出的几乎每一个判断,均提出质疑。其中牵涉诸多关于古典中国历史、儒家理念源流的具体问题,如一一回答,需几大本书——这也正是笔者目前研究的主题。而易先生该文与前文具有共同的思考取向,而这样的思考取向在现代中国十分盛行,严重妨碍国人以开放心态对待传统。本文也就针对这一点略作议论。

历史主义的傲慢

文明特殊论可以敞开胸怀拥抱现代化,而对传统采取决绝的封闭态度。

通观“继承”一文,或可确定,易先生立论的哲学基础大体上是历史主义。比如他说: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语境。儒家的很多东西恐怕都是“馊了的饭菜”。某些已经死去的,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就让它“死在沙滩上”,用不着再去“创造性转化”。

这样的话,在过去大半个世纪出品的历史、哲学史、思想史著述中,随处可见,它几乎是所有知识人谈论历史人物、古代观念的口头禅。因为,过去一个世纪,国人一直在接受历史主义哲学教育。

这种历史主义绝非新事物,法家早有阐述。《商君书》开篇即提出作为法家变法理论的哲学依据:“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新时代需要新法律、新制度,为此必须毫不犹豫地抛弃、摧毁旧法律、旧制度。

我相信,绝大多数国人会觉得,这些话正确、精彩。只不过,接下来的一段话便露出了杀机:“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制度乃是因时而变的,没有任何恒常性,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客观性。因此,法律、制度就是工具,作为立法者的统治者则在律法之外。统治者可按照自己对“时”、对“事”的理解,废除此前全部法律,全盘重订法律。中国在二十世纪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无不源于此一观念。

这也正是易先生对待观念、对待传统的逻辑。按照历史主义,人的思想不过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产物。所以,在先生论述中可以感觉到,思想、观念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也正是这样的认知决定了易先生对传统思想、观念的轻浮态度:他们的时代早已灰飞烟灭,他们的理念能有多大价值?为了要在新时代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全新的价值、全新的观念——历史主义一转身就是进步主义。

事实上,按照易先生的历史主义,不光是孔孟,所有人所提出的所有思想、概念,其实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包括易先生所心仪的现代价值。也因此,它们根本就没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而都是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3)


回复

2011-10-30

作者似乎在狡辩。

回复

2011-08-18

“傲视古人”虽然不怎么好听,但现代人还就真有这个能力(不一定真要“傲视”,但可以评价批评,甚至提出改良都是可能的),因为科学、文明的发展,让现代人的视野更开阔,有了更多不同的思想理论、文明现象、科学手段探索世界,而“传统”无论怎么伟大,也就是过去而已,实在没必要当作“神”般供起来。 另外使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传统的“精华”与“糟粕”,其实是承认文明发展有个从低到高的进程,承认了现代文明的某些标准确实比传统的某些价值观更有利于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qian010421
回复

qian010421

2011-04-16

这是典型的扣帽子论辩伎俩! 易中天确实说过前人的思想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易先生有说过要对前人的思想全盘否定吗?没有!秋先生就想当然的或者故意说易先生有这层意思!照秋先生的说法,那估计易中天认为古希腊的一切都是早已散得不见踪影的浮云,还有近点的神马马克思、凯恩斯都是浮云!就一个常人的思维来推断,易先生能无知、无耻、傲慢到这个地步吗?搞辩论也不能这么搞吧!什么“历史主义的傲慢”!在美国学了点名词,就想赚点稿费,我呸!

回复

2011-04-10

作为现代人,必须要有那个自信,你可以说这就是傲慢,没有自信我们就不要去进行所谓改造传统了,相对传统固步自封的顽固能力,其进步拓新的能力何止相差千万。没有信心,那就不要去改了,那就承认既定混沌的现实。传统的东西没有因为其属性好坏选择性的进行流传,因为不同人的需求就不断流传下来。不要迷信传统的自我更新了,因为传统的自我更新不是凭白无故,是其所在时代的人不懈努力的,这种努力不是和风细雨,是血腥的是激进的,传统在自身的保守和激进不断调和中进步。

回复

2011-04-10

假设您确实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也确有鉴定的能力,那您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取、去?当然是按照正确、现代的标准。问题是,您的标准果然就是正确的、现代的标准么? 问题问的相当的扯淡啊,这不就是下套吗,现代人的认知各有差异,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这样说来,现代人就没有恒定的价值观,确定的评价标准了,那古代人他所在的时代的评价标准,又因何而来。不要因为事物的不确定,就可以盲目的扩大普遍真理的适用性,等于说了一句废话。

回复

2011-04-10

它还预设,现代就是历史的最高处,今人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不,应该说是站在传统之上,俯视传统,对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予以鉴定,挑选。 看待一个事物必然要有立场,作为一个现代人,古代人的视角来评判历史是可以理解的,这只是为了使历史的现象处于平等对待的基础。但是如果要用于现代,必须要用现代人的角度了选择,无论是俯视还是仰视,如果这件事物在现代人那里没有意义,凭什么要强迫现代人接受它呢。这种温情脉脉不是强买强卖的原因。不认可就不可能接受,这是现实。

回复

2011-04-10

把以前的文明描画成一团漆黑,其逻辑的结论只能是,让我们全部从头再来。这似乎也是个常识了。但这具有可行性么? 谁说的要从头再来,那所谓的继承又何解。

回复

2011-04-10

不要听风就是雨,说一个事物存在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就说这种态度是傲慢,不要把分歧扩大化,尖锐化。不对历史足够的崇敬就是对历史的傲慢,对历史的认知不是非此即彼,我看了作者的文章,每一句话都很疑惑,我不知道是我的认知出现问题,还是理解力退化。我仅仅是一个大三学生而已

回复

2011-04-10

当启蒙知识分子宣称,中国历史、中国传统、中国文明一片漆黑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历史本身真那么黑暗,而是因为,知识分子自己带了一副乌黑的墨镜。 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理由持有现代文明的优越感,有足够的信心俯视历史,不要因为现代出现一些问题就想着与历史比较,历史不是温情脉脉的可怜人儿,历史和现代同样是残酷。

回复

2011-04-10

现代启蒙知识分子抱定僵化的法治概念,看不到礼俗之治与法治的同质性,而把礼俗一棍子打死,必欲毁之而后快。其结果却是,所有人直接暴露在权力之下,社会治理悲剧性地回向了刑律之治。 温情脉脉的道德之理,是天真幼稚

回复

2011-04-10

对作者有点疑惑,怎样的继承传统才不是傲慢轻浮,怎样的认知才是尊重传统。从西方了解自由也罢,从先秦了解平等也罢,说到底还是要和现代结合,从哪里了解没有什么值得争辩的,我相信自由与平等的本质的区别不会大相径庭,说句不好听的,孔子时代自从孔子死了之后就不存在了,秦以后这种传承已经被粗暴的打断,影响中国近千年的儒家早就不是当初的那种纯朴情结,死了那条心吧,孔子其实离中国人的生活很远。学以致用核心在于实践,时代已经变了与其在历史里寻求雷同,不如从别人的成功里借鉴经验,同样是东亚文化体系,日本和韩国也没有因为历史的羁绊,拒绝西方发展的成果。

回复

2011-04-09

历史的傲慢:对历史中糟粕的批判,并不能被偷换概念成对历史的傲慢。 对现代文明的拥抱,并不能去委屈别人对传统的决绝。 在文明的冲突中,谁都承认文明的差异是现实的,落后是客观的(落后就要挨打)。 西方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践踏(殖民和农奴),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认知, 并因此自我否定,这也是西方的一个思潮。但不能因此否认落后现状, 要批判的不仅是殖民行为,还有落后文明顽固的自我守旧。 现代概念的牢笼:说的好,每个人追求的自由都不一样。 这是有客观原因的,例如空间、时间,排除了这些原因, 以现在的地球村的概念,其实是很容易达成一致的。 不能达成一致的是利益而已。 走出牢笼,唤醒温情和精华糟粕的自负: “承认今天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的连续性,最充分地发掘美好生活的经验;” 作者似乎只列举了历史温情的一面, 同样连续的是历史的残酷,例如纳粹主义,焚书坑儒,这些都是可以被继承的, 如文中所说,作者也还是承认专制、杀戮、阴谋的。 精华和糟粕因此需要被甄别。 作者深得老庄精髓。

回复

2011-04-08

走出现代概念的牢笼,对古典的观念和制度,今人就不会以现代人的傲慢看待前人,而具有钱穆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这并不是虚骄地宣称,现代的东西我们古已有之,也不说炫耀我们以前有多阔。相反,这恰恰是放低身段,抛却进步主义的骄傲,以平常心看待先人,以理性态度看待历史,以开放态度对待传统——开放不仅应当是横向地对外部世界的开放,也应当是纵向地对先人的开放。 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