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一说钱学森“万斤亩”公案

叶永烈先生发表在2011年3月3日《南方周末》的文章《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我看了;吴拯修先生发表在2011年3月24日《南方周末》的文章《“客观评价”真的客观吗?——与叶永烈先生商榷》,我也看了。说句老实话,我比较赞同吴拯修先生的观点。

我一点都不怀疑钱学森先生是物理学方面的天才,这有他的贡献为证。尽管他在1956年就开始研究农业高产问题,又在“大跃进”时期写过6篇相关文章,认为亩产万斤完全有可能,但在农业方面,他不是天才。我甚至不客气然而却是客观地说,他在农业方面的常识还比不上我那识字不多的祖父。我承认,钱学森先生也不是空口打哇哇得出的结论,他是精确计算出来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精确计算”更要人的命!我们经常说“人微言轻”,但钱学森先生是什么人?是物理学界的泰斗,是有着强烈爱国情感的“海归”,他的话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在“大跃进”时期,钱学森先生的关于“万斤亩”的文章和言论,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古代治史,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宗旨:一是春秋笔法,一是为贤者讳。现在看来,我们应该继承的是前者。因为前者体现的是一种秉笔直书的精神,而后者往往会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神化。叶永烈先生是爱钱学森先生的,但在历史的是非面前,我觉得我们不能有“爱屋及乌”的做法。对于“万斤亩”公案,钱先生至死也没认错,甚至到了1993年,他还论证出亩产十万斤的可能性。我也是爱钱先生的,但对他如此的至死不渝深表遗憾。

我是农村人,在“亩产”方面,我更倾向于相信袁隆平先生,他希望到2015年,我国水稻大面积亩产能达到900公斤。要达到这个目标都不容易,而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那真的是比登天还难。听上一辈的人说,我们这里搞“大跃进”的时候,有个不大灵醒的农民当着上面来搞检查的人说,亩产哪里能够达到万斤?你们莫看这丘田里这么多禾,其实是把好多丘田里的禾割下来之后放到这丘田里来的,而且下面还放着禾桶,这才显得禾堆积如山。令人遗憾的是,上一辈的人讲这个事情,不是纪念这个讲了真话的农民,而是要教育我们:千万不要讲真话哪,你们晓得这个人讲了真话后来怎么样了吗?他被批斗了好多回!

上一辈的人还说,1958年在我们这里其实是个好年岁,但不少庄稼就让它们烂在田里没有收,后来就该死了!从1959年到1961年,就饿了三年,饿死了蛮多人。有人在回忆录里这么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期间,说过这么几句话:“我这个人也有胡思乱想。钱学森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是太阳能利用百分之几,就可能亩产几万斤,因此我相信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危机公关”这样的词语,但毛泽东先生却是个中高手,他把很大一部分责任推给钱学森先生,这只是他危机公关中的方法之一。爱钱学森先生的叶永烈先生可能担心人们把矛头指向钱先生,会认为钱先生是“大跃进”的推手。“大跃进”时期饿死了蛮多人,是要有人出来负责,因为这多半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我认为,像上面写到的那个农民之类的人,他是不要负责任的。钱学森先生呢,绝对难辞其咎。不过,他也只是一个“献策者”,只能承担献策者的责任,最大的责任自然应该由决策者来承担。

我小的时候,看到我家对面姓刘的人家的正面墙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农业八字方针”: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但农民们一般不相信这些方针,有个人说,上面就是喜欢发命令,某年强制农民栽禾栽“粘粘寸”(株与株的行距与间距都只有一寸),结果是收获了一些稻草,亩产低得可怜。鲁迅先生以中国的农民为例,证明中国的国民有麻木、愚昧的劣根性,这有很中肯的一面,但也显示出了他那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我承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教育的原因,农民身上确有不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最早真正怀疑“万斤亩”的几乎都是农民或者有着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我们更不要忘了,农村联产责任制最早是由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搞起来的,而中国的改革,又是肇始于农村的。

“大跃进”过去了五十多年,这些年来,你可以经常听到看到一些“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荒唐事情。“大跃进”是过去了,但某些东西却一脉相承。某地一幢楼整体倒了,但事故调查小组下的结论却是“没问题”。我是个门外汉,连我都知道这绝对有问题,怎么调查小组的那些专家却认为“没问题”呢?我相信他们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常识。像钱学森先生那样的科学家,或者专家,或者掌握了很多社会资源的公众人物,我们对他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觉,要警觉他们好心办坏事,更要警觉他们坏心办坏事(因为与他们的利益攸关)。

 

网络编辑:休休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2)


回复

2013-12-11

在茶树岭驻点,房东王大爷让我帮忙,他给其姐姐移坟。他姐姐是59年去世的,挖开腐烂的棺材,一遍狼藉。其姐姐早以变成枯骨一堆,唯有枯骨中间。一节节发黑的干巴,引起我的注意,我问王老,这是什么?王老大哭,说,其姐姐是吃了粗糠,拉不出大便,活活哽死的。这一节节发黑的,就是肚内的粗糠哇!

回复

2013-08-09

“那个时候,还没有“危机公关”这样的词语,但先生却是个中高手,他把很大一部分责任推给钱先生,这只是他危机公关中的方法之一” 这样爱推卸责任的人如不能成为一个政治家,必定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让人厌恶的人。

回复

2013-08-09

“有个不大灵醒的农民当着上面来搞检查的人说,亩产哪里能够达到万斤?” 我们这个民族就是有太多对当权者献媚顺从的人,才这样的至今一蹶不振。 真心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这样“不太灵醒”的脊梁可以多一些。

回复

2012-12-16

钱老当年的报告是以太阳光能以及营养的利用率为理论依据的,在理论的角度而言是亩产万斤可行的···

回复

2011-04-15

钱学森做的是科学论证,就好比论证人类能不能登上火星一样,说的是有没有可能,但具体要实现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在飞机上天以前,也有科学家论证说钢铁是不能飞上天的,因为钢铁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但可笑的是现在飞机满天飞,技术的进步大多数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论对错,只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去争论和做事就好了,但遗憾的是,总是有些真正的闲人,在无事生非,把科学家做的事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说来倒去,真是颇有小人风范!我只想借用前面评论中的一句话问问这些人:您想让几千万人的错误让一个科学家来承担吗?

回复

2011-04-07

钱先生是专家而非大师,有局限性

回复

2011-04-07

任何时候请记住,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最善良的,别把他们扁的一文不值!

回复

2011-04-07

按照钱老的推论是不是人可以活一亿年?科学推理没有错,但还是得遵循个度不是?况且在那样的年代说这样的话被后来证明是完全有害的,当然,不是说钱老会想有这样的后果,但客观确实是不幸的!既然已被证明,道一个歉怎么了?难道死了那几千万还抵不上一句道歉?

回复

2011-04-07

我想这恰恰说明了一个真实的人在一个黑暗环境中不自觉的颤抖,人性的光辉是需要理性环境的

回复

2011-04-07

国人缺的就是逻辑思维以及以逻辑辨析和论证是非对错的认知态度,“可能”不代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共产主义大家以为可能,无产专政大家以为是必然的路? 钱可以称之科学家,但他已经“官”科学了,被御用了,是体制内的科学,还能科学吗?像郭沫若也算有才吧,一御用就全无良知的。

回复

2011-04-07

讲真话要死人,本身就是谬论,如果要是讲真话都会死,那么看来活下来的都是说假话的了。既然都是说假话,那几千万根本莫有资格现在去说钱老的什么莫须有的问题。政治人犯的错误根本不是科学人能承担的。

回复

2011-04-07

一句话:实事求是吧

回复

2011-04-07

一句话:实事求是吧

回复

2011-04-06

454383236和439527604 我只能说你们一点基本的生物常识都没有,当然钱学森也没有,否则他不会得出这么荒唐的结论。 钱学森推算出的亩产万斤的前提条件是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中光能利用率达到90%以上,然而任何一个只要学过中学生物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可能,最高的光能利用率也不过30%-40%,任何一种能量转化途径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90%。你的发言只能显示你的无知。

回复

2011-04-06

钱老也许会有难言之隐,在那“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狂热年代,头脑思维很难不受干扰。钱老真要真说反了,够他喝一壶的,恐怕科学事业的损失更大。彭老总怎么样,到下面又调查又分析的,汇报到了上面还不是烧鸡大窝脖,弄了个右倾反党的帽子戴,最后难逃迫害致死的命运!

回复

2011-04-06

我学过生物,从植物光合作用理论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光合作用酶是有条件的并且不能想你要求的那样高效率。光能的利用率也是有极限的。怎么高中的知识大家都因为上了大学忘干净了呢?还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科学,难道生物不是科学?建议那些搞“科学”的回头看看高中生物知识。

回复

2011-04-06

“此地无银”的万斤亩公案(8) 说“把钱学森夸大为‘大跃进的推手’,是‘亩产万斤’浮夸风的‘元凶’,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这里先要说,“推手”和“元凶”根本不是一种性质,也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两个词语,这是有点汉语知识的人都可以判断的。叶文却把它们放在一起列出,很容易给人以错觉,也像一个陷阱。“推手”本身是个中性词,要说“大跃进的推手”,凡曾经全身心投入那场如火如荼的群众运动的各级干部群众,有几个敢说自己不是“推手”,经济要大跃进又没有错,何况那是向大自然宣战,不像57年是向“人”宣战,给国家经济建设的列车施以“推手”,那是几乎所有参加者的意愿和行动,一时的不理解和狂热都是正常的,以后的逐步“降温”也是有先有后、因人而异的,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我不认为这是多么恶劣的贬义词。“元凶”则不同,既是首恶,又是穷凶极恶,我完全同意叶文所说“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我也相信,所有读者也不是抱着这种先入之见来读叶先生文章的。

回复

2011-04-06

“此地无银”的万斤亩公案(7) 说“责任在‘中国青年报’……使钱学森蒙受不白之怨。”这一部分是叶文之核心、要害,却最为脆弱,经不起稍微认真一点地推敲。你想,以你的名字发表文章,据说还经过了你的审查,你同意了,事后你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无论对捉笔者还是发文单位),那么“文责自负”是没有疑义的吧,怎么跑出来叶永烈先生那么多的文字,只取所需,舍弃大部,并自作评论,妄下结论,说什么“由那篇‘穿靴戴帽’的短文引出的种种严重后果,其实与钱学森无关”,令人忍俊不禁。叶先生作为从事文字工作大家,连基本的常识都弃之不顾,夫复何言。总不能文章有了众口称誉的好效果时,就腆然受之,有了意料之外的“种种严重后果”,就推给别人,说与自己无关吧,这也就是叶先生自己所想所说,钱老并没有也不可能这样去想去做。其实叶文是主题在先,演绎于后,所以才有了这么多违背常理的作为。换一个思路,假如这不是钱老,而是另外一个比较普通的人,同样的事儿,恐怕叶先生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东西来,亦未可知。

回复

2011-04-06

“此地无银”的万斤亩公案(5) 先说科学计算,很显然,这不是一个“费尔马定理”或“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难题,什么微积分、泛函分析是用不上的,最多是用点中学数学知识就够了,那干脆给全部列出来,让中学生以上文化的人都可以亲自算算,也过一把计算出亩产可达几万到几十万斤的瘾。且慢,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它是一道要用到物理、化学、农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题,每做一步,都要有假设,都要给出一个又一个边界条件才能计算下去的,所以单纯的计算无误是没有意义的,很显然,如果要满足这些简化、假设和边界条件,他得以实现的时间会推到什么时候,三十年?五十年?还是就不可能?如果是写科幻作品,可以不回答这些(甚至不必计算,无需那些条件来碍事),当然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只有展望、探索的价值,这就是所谓“计算无误”的无价值处。

回复

2011-04-06

“此地无银”的万斤亩公案(4) 说“钱学森已经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这是叶的一家之言。在专业领域之外,尤其是跨行业处,也能达到十分高的水平者,在人类历史上有,但并不多见。好像狄德罗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其他能获此殊荣、并有公论者了了。说钱学森先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博识广闻”不为过,五四以来的几代老知识分子有相当一批都可以这么说,但评价为“百科全书式”的,就难得一见。说到底,在钱学森先生专业领域之外所涉猎的,即使有一些真知灼见,也可视为常人观点,别人自可品评长短,比如钱学森先生晚年几次提到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就令我辈十分钦佩。虽然那并不一定是钱老第一个提出,但以中国科技界第一人来说话,其分量与力度自不同凡响。从这个角度看,在五十年代钱学森先生如叶文所说,连续六次(或更多)讲话发文论证粮食亩产可达万斤到几十万斤,不产生影响才是怪事。影响谁?不是那些普通的工人、农民、学生、市民,他主要影响的是各级党政干部,即各级决策人员,无论作者主观愿望如何,说为当年的浮夸风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是不为过的。      说“万斤亩在科学计算上是正确的”,叶文是想说钱老只是在进行一次农业课题的科学计算,而且早在1956年就开始做了,所以在科学计算上无误,在时间上(与万斤亩)无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