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巨震:亲历与反思
大地震、大海啸、核辐射的复合型危机,正考验着举国一致面对大灾害的日本政府和国民,究竟有多大的决心和本事渡过难关?各国公民都要思考:地震是会发生的,如果下一个是你,你怎么办?
责任编辑:戴志勇
在大灾害面前,“不害怕”超出了人类的承受能力,关键是,充满恐慌时,能否理性判断出:第一要看哪里,第二要做什么,第三要去哪里。我第一次真正亲眼看到了现场同胞的超级冷静与克制,团结与理性。这一切,都是长期练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没有一个日本人责怪自然,死亡人数之多,失踪规模之大,避难过程之难,没有人不把它视为人祸。我们有理由,也有义务寻找尽可能有效、和谐地跟自然界打交道的办法。日本人深思到了这一点。
大地震、大海啸、核辐射的复合型危机,正考验着举国一致面对大灾害的日本政府和国民,究竟有多大的决心和本事渡过难关?这一切奋斗,已远远超出了日本本身,而为世界关注。各国公民都要思考:地震是会发生的,如果下一个是你,你怎么办?
至我写本文的2011年3月21日19时为止,据日本官方统计,大地震、大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8649人;失踪人数达到18000人;避难者人数达到338522人。深信,本文刊登在《南方周末》上,并传送到读者朋友们眼前时,这些数字将得到进一步的膨胀……
地震前夕
3月10日21时,我带着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母亲,从北京起飞,回到了东京。一切都顺利,也很正常。母亲坐火车回去伊豆,我则打车去往东京市中心。22时,我到达位于东京后乐园的Tokyo Dome Hotel,入住后,前台人员把22层的房卡递过来,我拿到后,坐电梯上去。电梯是透明的,东京的夜景很漂亮,高楼很多,不奢侈,很朴实。这是已初步实现现代化,正走向后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市民们都按照“同一座城市,同一条规律”的规则在经营生活。电梯往上开着,虽然我一个人,却感到很浪漫。“我这人还是很喜欢东京的,这座城市就这样活下去,一天又一天,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平静地流逝……”
11日,我与平时一样不定闹钟,早晨5时自然醒,起床,开灯,洗脸,写一篇中文专栏。写完后打开窗帘,晴天,很舒服,突然发现自己很想出去跑步。换衣服,出去,跑到大概3公里远、位于本乡的东京大学校园里,继续跑。8时返回酒店,洗澡,换完衣服,简单回邮件。
我这次回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跟一位日本广告方面的企业家一起做一本对谈图书,内容为“让我们一起聊聊中国”,为期为3天,14日到某汽车公司演讲,参加几场活动等,15日早上从东京羽田机场飞往北京。这是我已经定好的计划。
9时半出发,与平时没有任何差别,谁也没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王怜花
15日离开日本前,我在东京国会附近,跟菅直人内阁的几名骨干人员沟通,共同探讨对策。有一位大臣向我透露说,“说实话,加藤君,那么大的海啸袭击东北海岸,靠近海边的村庄、小镇等全消失了,但核电站依然在那儿存在着,没崩溃,也没瘫痪,这一点能说明,我国的核电站还是能够令人自豪的。”政府官员们也纷纷对我说,“其实,虽然外界人士觉得这次我们没把核泄漏控制好,核辐射将扩散到东京一带,甚至海外,实际上没那么严重,现在的状况比我们预期的最坏的局面要好,形势总算是在控制当中。” 我有个疑问,刚才在网上查了一下,日本的核电站数量至少17座,而且核燃料为钚,而且技术都是二代的,连中国都使用了世界先进的二代半技术,为什么发达国家日本还停留在二代?钚燃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不用毒性相对少而且产生能量相当的其他核燃料呢?我想只有你们日本人自己清楚,在这里我声明 我不是仇日的粪青,对于受灾的日本民众我也深表同情。我经常跟朋友们说,日本是个遭受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国家,中国是遭受人为灾害比较多的国家。但是这次的灾害,最终也落实到了人为灾害上来,当核泄漏危机真正爆发的时候,你们还能像习惯地震那样的去坦然面对这场人间横祸么?你们接受了12年的防灾教育,接受过12年的防核泄漏教育吗?当然,这些不是我想讲的重点,你们有着良好的防灾意识与素质,那是你们--日本的事;我们的震区学校建筑都不堪一震,那是我们--中国的事。你们有好的方面,我们是需要去学习的。但是日本所引起的核泄漏危害了日本人民甚至世界人民(虽然他国人民暂时没有受到核危害,但是造成的恐慌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难道不需要你们的反思与反省吗?还要在这里鼓吹自己的核设施多么多么的坚固。加藤君,请记住!不要因为自己所谓的战略目的,不要因为自己所叫嚣的三十分钟就可以造出**弹,而让你们自己的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来为此买单!任何灾害面前,受苦受难的永远是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