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梧桐,南京“无”桐?——地铁与大树争路“砍”与“移”争锋

从1990年代中到2005年前,南京市主城区被砍掉的树超过2万株。现在砍树变成了移树,似乎已是城市建设中的进步,600棵城市行道树因为地铁施工而迁移,为何仍遇民意寒流?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张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代中到2005年前,南京市主城区被砍掉的树超过2万株。现在砍树变成了移树,似乎已是城市建设中的进步,600棵城市行道树因为地铁施工而迁移,为何仍遇民意寒流?

2011年3月8日,南京,一棵翻倒的梧桐树。 (山山/CFP/图)

3月8日,南京市太平北路上的49棵悬铃木开始迁移。这些一人合抱的大树在2月底被砍去枝杈,只剩光秃秃的主干,在料峭的春寒中伫立了十多天。

很多人误认为它是法国梧桐,但其实是法国梧桐与美国梧桐的杂交树种,学名“二球悬铃木”。长久以来,这种悬铃木几乎是南京城市的象征之一,现在它们性命攸急,南京人坐不住了。

“这就是迁移吗?”

起初的故事波澜不惊,早在3月1日,南京的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上就出现了大树被“砍头”的照片。但次日的地方媒体就圆场说,并非被砍伐,而是迁移到郊外的苗圃,给地铁三号线建设让路,甚至言及“砍头”的优点,“如果留下太多枝桠,将大量消耗养分,反而降低存活率”。

这只是第一批移植的大树,至少还有600棵大树即将“搬家”。这也是近年南京地铁建设的一贯做法,2006年,地铁二号线施工就让190棵悬铃木移入了白下区、玄武区、鼓楼区的苗圃。

3月10日这天,风波依旧未见苗头,当地的《扬子晚报》记者还以树的口吻发表文章说“我们穿上厚厚的外套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只是两天后,《南京晨报》记者朱福林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蔡剑华研究员,费尽周折找到了5年前地铁二号线移植到东郊苗圃中的83棵悬铃木。它们发现,这些悬铃木胸径最大的有90厘米,其中13棵以树桩的形式存在,只有15棵存活,保存率只有18%。

与此同时,一幅关于迁移后太平北路路面的图片也在网上传播,图中大树被砍伐后留下的巨大树根触目惊心。一位网友留言说:“这就是你们所说的迁移吗?”

拯救南京梧桐树的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回复

2011-03-31

说了做不到事情多了去了,时间久了百姓竟然习以为常.奈何奈何

回复

2011-03-30

太不靠谱了

回复

2011-03-29

记得唯一一次去南京小游,祭拜过国父,出来坐上公共汽车,看着道路两旁挺拔敦实的梧桐树,我忽有于电影《龙猫》里的穿越之感。现在听着《风之甬道》,想到以后再去南京之时会感慨“好个北京”,这次第怎一个惜字了得。

回复

2011-03-19

把所有的樹砍光,把所有的老房子拆完,每個城市都建的高大宏偉,就是新中國? 沒有文化的涵養,沒有歷史的底韻,也不過是假洋鬼子而已。 「沒有歷史感的城市,就像失憶症的人。」

回复

2011-03-18

建设势不可挡,但心仍存惋惜!现代化便捷生活的代价就是如此吗?“通”、“痛”……矛盾!

回复

2011-03-18

把树还给我们。

西淘
回复

西淘

2011-03-18

关键是这事处理的太仓促了,移栽不是不行,但是像这样几个月前把树剪的只剩主干,几个月后就连根挖走,根本就是把树往死里折腾

回复

2011-03-18

事在人为,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在这件事上政府是做得不够成熟的

回复

2011-03-18

这种事,留着心酸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