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良药为何背上“夺命”恶名——“尼美舒利”风波再思考

“尼美舒利”风波再次警示,我国在药物上市再评价、药物警戒观念、儿科用药立法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

责任编辑:朱力远

“尼美舒利”风波再次警示,我国在药物上市再评价、药物警戒观念、儿科用药立法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和完善。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频频爆出有关退烧药“尼美舒利致命”的新闻。在国家药监局未做出回应之前,各地药店已经自发地将“尼美舒利”下架。随后,某国内尼美舒利生产商指出,该传闻系国外制药商为竞争退烧药市场恶意所为,并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迥异,儿科用药远非“剂量减半”那么简单。 (CFP/图)

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是:在临床和学界普遍对尼美舒利的安全性提出质疑之际,2011年2月18日国家药监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该药在不良反应监测时“暂未发现异常”,属国家批准的儿科用药。随后媒体又爆出,该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系“郑筱萸时代”审批的新药,我国的药品监管体系一时间成了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

国外制药厂商赞助学术研讨会,让人感到幕后推手,难逃恶意竞争之虞。文献记载大量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的病例,与官方不良反应监控体系“查无记录”自相矛盾,也让人疑窦丛生。是利益作祟,竞争对手在“妖魔化”尼美舒利,还是“监管不力”,职能部门刻意掩盖不良反应数据?“尼美舒利风波”在百姓眼里愈发显得扑朔迷离。

曾经的良药

尼美舒利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第一个高选择性COX-2(Ⅱ型环氧酶)抑制剂。

尼美舒利药物靶点明确,而且经口服给药后肠胃吸收迅速,临床疗效上具有“起效快,药劲大”的特点。尤其是,其他退烧药作用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收效甚微时,口服尼美舒利往往立竿见影。

尼美舒利药用功能的发现,可上溯到1974年比利时的相关专利申请。1976年,瑞士公司 Helsinn Healthcare率先开发尼美舒利。1985年尼美舒利作为抗炎镇痛药在意大利首次上市。尼美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回复

2013-06-16

都只会怪药,用得好就是好药,用不好就是坏药么? 还有,家长在带小孩看病时,别一味强调快速!!

回复

2011-03-26

想当年三株席卷全中国,但似乎于一夜之间便破产,原因只是因为一个老人控诉“喝三株口服液”全身红斑瘙痒。医疗诊断结果是:红斑瘙痒和服用三株口服液没有直接关系。

回复

2011-03-26

想当年三株席卷全中国,但似乎于一夜之间便破产,原因只是因为一个老人控诉“喝三株口服液”全身红斑瘙痒。医疗诊断结果是:红斑瘙痒和服用三株口服液没有直接关系。

回复

2011-03-20

孩子是最无辜的,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理由在孩子身上动手脚。奶粉、药材等等,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让刚刚降临的生命受到伤害,于心何忍.....

回复

2011-03-14

是药三分毒,就是中药也不能保证没有任何副作用 任何药,在用的时候都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 特别是给儿童用药,要非常非常小心。任何事故基本都是人祸

神棍德
回复

神棍德

2011-03-14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食品医药! 已经都到了举国买洋奶粉地步了,还非要到举国买洋药么? 下面说历史会审问媒体,我觉得,历史如果真有心,先审问一下那些主管部门吧!

回复

2011-03-14

对于可以获的东西,中国反应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如中国石油的涨价事例...);对于危害民众的东西,中国反应的速度最慢

回复

2011-03-1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就是个扯淡的事,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药在大一点的医院都没有销售,都在所谓的第三终端,那些村医,乡医,有点不良反应,瞒都来不及,还上报? 这个药本身没有问题,错就错在大规模用在儿童身上.另外注意到了,为该药辩解的,大都是广州日报集团旗下的报纸,网站.质疑的,是南方报系的.历史将会审问这两家报纸,谁站在正确的一边.

回复

2011-03-12

既然是退烧良药,自当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人们注意使用,根本不需要下架那么严重。还是需要相应的条例约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