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画个鸟

叶永青有个展览,名字叫“画个鸟”。这个意思一方面说“画”的是“鸟”,不是画鸟。一方面在黑色幽默层面,“鸟”不是个“东西”。

责任编辑:姜弘 李邑兰 实习生 陈识 蒋潇

叶永青画的一只鸟卖出25万,这在他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在网上却引来争议,许多人说,那样的鸟,我也能画,凭什么你就能卖出25万? 

“我请一个做生意破了产的老兄在这里吃面条,吃了一碗,这老兄不安地问我,我还能再添一碗吗?我说,别说两碗,三碗也没问题!”叶永青以很快的速度吃完了一碗面,又要了第二碗。

小饭馆在四川美院旁边马路边一条算不上小巷的狭窄旮旯里,墙上画了个“拆”字。老板是一个老头,在外面房檐下的锅灶上忙活。饭馆的地方太小,饭馆里放着四张小桌子,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一些擦过嘴的餐巾纸团子。“环境不好,面条不错。”叶永青擦擦吃得满头大汗的光头。在四川美院读书和教书的20年,他是这里的老主顾了。

从饭馆出来,拐进街边的一个望江茶馆,这是重庆所留不多的破旧的、四面透风的下里巴人茶馆了。茶馆里还有一处高台,叶永青指着那里说,他常常把这里当课堂,他给学生们“瞎编”了一门“讲评课”,不是他给学生讲,是每个学生领到题目自己找材料,演讲5分钟。“艺术是让我们觉得人生有趣的那一部分,不是把我们训练成某一种人。”

四川美院所在的重庆的这片城乡接合部就是黄桷坪。

2011年1月3日晚上,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举着抖索的纸,站在寒冷的夜幕下,宣布叶永青在黄桷坪20年的回顾展开幕。罗中立比叶永青高一年级,但大10岁,一辈子都在油画《父亲》的巨大成功笼罩下艰苦地寻求突破。

叶永青在1980年代中期迷醉于摹写西南风情,创作了一批浪漫、忧郁的绘画作品,《离开和留驻在最后一块草地上的两个人》便是其中之一,当时,他的同学好友已经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而他还寂寂无名。 (叶永青/图)

“艺术是种子和植物,一直在成长”

四川美院的官办艺术区,承担这样的非营利性展览颇不容易。《当代艺术家》杂志主编俞可成了这个系列展览的策展人,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等艺术家都已经在这里展出了,叶永青的展览持续到2月。接下来是王广义、周春芽等人的展览,看样子是把中国当代艺术功成名就的那一批拔尖人拉到偏僻的山城挨个“过堂”。

在俞可看来,比起方力钧背后有公司化支撑、一二百个集装箱的阵势,叶永青的文献式展览显得有点“轻”。叶永青个人出资三十多万布置展览和出版画册,还自己掏钱请一帮老朋友来,算是名副其实的“非营利性”。

“我喜欢轻的东西。”叶永青说他就是要“避重就轻”。他要躲避“纪念碑”、“塔”等等成功学的“建筑模式”的展览。“我不是告诉人家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技术这样的东西,而是想看看已经过时的历史还有哪些对今天发生影响,艺术不是建筑,艺术是种子和植物,一直在成长。”

叶永青说他很容易搞到商业赞助,但那样一来,他那些“被收藏、拍卖到海外和民间的什么地方的东西”,要租借和运输回来,“背后的运作是赤裸裸的金钱”。他不满的是,今天的艺术变得和商业一样“唯利是图”,人们不相信艺术,只相信技术、方法和资本。

他相信能有不一样的展览。他和学生一起在黄桷坪尘封的仓库里,忙碌了两个月。这种清理的过程别人帮不上忙,一张破纸在别人眼里真的是破纸,是陈旧发霉的垃圾,但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9)


回复

2014-11-20

认真欣赏梵高的画,梵高是实力派,绝不是《伤痕》这种单纯的抽象派。

2012-05-09

你真逗,难道说毕加索,梵高,达芬奇他们都贴近人民群众了?只能说艺术有高低之分,无贵贱之别。你自身的欣赏水平取决于你自身的文化素,你怎么就知道人民群众都欣赏不了这个?最烦你这种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人了。

回复

2013-05-14

说的好

2011-03-13

虽然叶帅自己不希望艺术家“小众”,但我觉得艺术家永远是小众,可以和大众产生联系,但不是大众看到能卖钱就可以蜂拥而上来画画,否则艺术何其为艺术?普及了的东西叫常识,走在前头的才叫艺术。中国的大众目前还缺乏对艺术的基本认知。吴冠中老先生当年说过:“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至今依然——这也正常,“文盲”的问题是个基础普及性问题,“美盲“的问题是个精神提升性的问题,提升问题的高度本身就要建立在认知基础问题之后。 大众关心的只是案例的表征,在中国尤甚。但艺术永远是精英文化,从根本上说,大众无法进入。因为在很多方面,艺术跟哲学是一样儿一样儿的——艺术的表象是作品,终极问题却是指向精神涉及,形而上,不切实际。这不是白菜萝卜,而是阳春白雪。艺术品如果不得到价值的认同,就不能吃也不能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如果艺术品没有精神层面的指涉,艺术的本体价值就无法成立,也不能成其为艺术。精神和价值,一个都不能少。 现今最可怕的就是大众发表的各种无责任的抨击。大众不理解的,他们并不是先去尝试理解,而是直接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之下愤青式的将其划到“阶级敌人”的范畴与其对立起来,甚至恨不得上升到“民族仇家国恨”的高度。叶帅的鸟表面上看着是简单,可简单背后呢?那只鸟是如何画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画?有何精神诉求? 中国的传统精神里曾经有过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文化的断代,眼界的禁锢,社会的不健康发展造成了这种精神的集体性缺失——大众不理解,并且不宽容,这样的否定和抨击贻害无益,对人对己都没有营养。如果不了解但尝试去了解,有了先行认知之后,那么其评断便有价值,有力量,哪怕是观点仍然对立。艺术的问题需要良性的批评,而不是无知的抨击。 大众需要被引导,大众自身则需要建立良好的个体学习愿望和机制。两者相宜,才能进步。 如果终要面对,那么就来吧,狠狠的来!

回复

2013-05-14

现在你感觉不值,过几年十几年说不定就上百万!艺术的东西不是看表面的!

2011-03-15

25万?不值

回复

2012-11-08

25快都不值

2011-03-15

25万?不值

回复

2012-09-06

看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后,我才发现原来我这个小老百姓连提艺术二字都不配,艺术啊,鸟啊,你太神了,仰望啊!

2011-03-12

画个鸟

回复

2012-05-25

art就是这样一种说不清的东西。

回复

2012-05-17

“艺术是让我们觉得人生有趣的那一部分,不是把我们训练成某一种人。”

lwtz
回复

lwtz

2012-05-16

说的不错,传统的也好,前卫的也好,写实的也好,变形的也好,都有货真价实的东西,美学很难只属哪个画种画法 那只卖25万的鸟,俺觉得就很美,美在“像这样画一只鸟”也很美。艺术有没有门槛呢,俺觉得还是有的,只不过有些人由于幸运或者下了苦功夫进到门槛里去了,灵窍什么时候打通了,便感觉不到束缚,呈现出创作的自由境界

2012-05-09

你真逗,难道说毕加索,梵高,达芬奇他们都贴近人民群众了?只能说艺术有高低之分,无贵贱之别。你自身的欣赏水平取决于你自身的文化素,你怎么就知道人民群众都欣赏不了这个?最烦你这种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人了。

回复

2012-05-09

你真逗,难道说毕加索,梵高,达芬奇他们都贴近人民群众了?只能说艺术有高低之分,无贵贱之别。你自身的欣赏水平取决于你自身的文化素,你怎么就知道人民群众都欣赏不了这个?最烦你这种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人了。

2011-11-03

我是不会欣赏了。艺术难道只是给有很强艺术水平的人欣赏?难道艺术只属于少数人?百度百科把艺术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难道不贴近人民群众的也能称为艺术?如果说艺术是属于神特有的,不能够普遍存在,那么我只能说,这里是人间。

回复

2012-01-01

同意。艺术品背后,艺术家的诉求是需要了解的

2011-03-13

虽然叶帅自己不希望艺术家“小众”,但我觉得艺术家永远是小众,可以和大众产生联系,但不是大众看到能卖钱就可以蜂拥而上来画画,否则艺术何其为艺术?普及了的东西叫常识,走在前头的才叫艺术。中国的大众目前还缺乏对艺术的基本认知。吴冠中老先生当年说过:“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至今依然——这也正常,“文盲”的问题是个基础普及性问题,“美盲“的问题是个精神提升性的问题,提升问题的高度本身就要建立在认知基础问题之后。 大众关心的只是案例的表征,在中国尤甚。但艺术永远是精英文化,从根本上说,大众无法进入。因为在很多方面,艺术跟哲学是一样儿一样儿的——艺术的表象是作品,终极问题却是指向精神涉及,形而上,不切实际。这不是白菜萝卜,而是阳春白雪。艺术品如果不得到价值的认同,就不能吃也不能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如果艺术品没有精神层面的指涉,艺术的本体价值就无法成立,也不能成其为艺术。精神和价值,一个都不能少。 现今最可怕的就是大众发表的各种无责任的抨击。大众不理解的,他们并不是先去尝试理解,而是直接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之下愤青式的将其划到“阶级敌人”的范畴与其对立起来,甚至恨不得上升到“民族仇家国恨”的高度。叶帅的鸟表面上看着是简单,可简单背后呢?那只鸟是如何画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画?有何精神诉求? 中国的传统精神里曾经有过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文化的断代,眼界的禁锢,社会的不健康发展造成了这种精神的集体性缺失——大众不理解,并且不宽容,这样的否定和抨击贻害无益,对人对己都没有营养。如果不了解但尝试去了解,有了先行认知之后,那么其评断便有价值,有力量,哪怕是观点仍然对立。艺术的问题需要良性的批评,而不是无知的抨击。 大众需要被引导,大众自身则需要建立良好的个体学习愿望和机制。两者相宜,才能进步。 如果终要面对,那么就来吧,狠狠的来!

回复

2011-11-03

我是不会欣赏了。艺术难道只是给有很强艺术水平的人欣赏?难道艺术只属于少数人?百度百科把艺术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难道不贴近人民群众的也能称为艺术?如果说艺术是属于神特有的,不能够普遍存在,那么我只能说,这里是人间。

回复

2011-09-19

名人就是名人,这个没法比,放个屁那都得叫名气

回复

2011-03-16

你画个鸟

回复

2011-03-15

25万?不值

回复

2011-03-14

艺术的很多东西是不能理解的 ,这世界的很多东西也是没道理可言的

回复

2011-03-13

虽然叶帅自己不希望艺术家“小众”,但我觉得艺术家永远是小众,可以和大众产生联系,但不是大众看到能卖钱就可以蜂拥而上来画画,否则艺术何其为艺术?普及了的东西叫常识,走在前头的才叫艺术。中国的大众目前还缺乏对艺术的基本认知。吴冠中老先生当年说过:“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至今依然——这也正常,“文盲”的问题是个基础普及性问题,“美盲“的问题是个精神提升性的问题,提升问题的高度本身就要建立在认知基础问题之后。 大众关心的只是案例的表征,在中国尤甚。但艺术永远是精英文化,从根本上说,大众无法进入。因为在很多方面,艺术跟哲学是一样儿一样儿的——艺术的表象是作品,终极问题却是指向精神涉及,形而上,不切实际。这不是白菜萝卜,而是阳春白雪。艺术品如果不得到价值的认同,就不能吃也不能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如果艺术品没有精神层面的指涉,艺术的本体价值就无法成立,也不能成其为艺术。精神和价值,一个都不能少。 现今最可怕的就是大众发表的各种无责任的抨击。大众不理解的,他们并不是先去尝试理解,而是直接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之下愤青式的将其划到“阶级敌人”的范畴与其对立起来,甚至恨不得上升到“民族仇家国恨”的高度。叶帅的鸟表面上看着是简单,可简单背后呢?那只鸟是如何画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画?有何精神诉求? 中国的传统精神里曾经有过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文化的断代,眼界的禁锢,社会的不健康发展造成了这种精神的集体性缺失——大众不理解,并且不宽容,这样的否定和抨击贻害无益,对人对己都没有营养。如果不了解但尝试去了解,有了先行认知之后,那么其评断便有价值,有力量,哪怕是观点仍然对立。艺术的问题需要良性的批评,而不是无知的抨击。 大众需要被引导,大众自身则需要建立良好的个体学习愿望和机制。两者相宜,才能进步。 如果终要面对,那么就来吧,狠狠的来!

回复

2011-03-13

等艺术品被炒完以后,中国的泡沫也是十分该爆了。

回复

2011-03-13

艺术成了所谓的大师忽悠大众的玩意

回复

2011-03-12

画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