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致敬:南方周末中国文化原创榜】2007中国电视备忘

电视:正在成为冷媒介
    电视,因为其普及、廉价和低消耗,仍然是大众接受起来最方便、最经济、最简单的媒介。然而,尽管电视每天平均占用着人们170分钟左右的收看时间,但是人们看电视的态度却似乎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有一种看着无聊不看也无聊的无奈。回顾一年,电视似乎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太多的话题、太多的兴奋。与此相反,网络却逐渐成为设置社会议程的重要媒介,甚至电视的热火都必须依赖网络舆论的推动,没有网民的参与,无论是《士兵突击》或是《奋斗》,几乎都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网络成为可以聚集舆论(当然,也可以聚集暴力)的“热媒介”的同时,电视,却因为泛滥也因为越来越不能充分表达民意,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冷媒介”。

 

《士兵突击》:中国人的“阿甘正传”
    屏幕上、杂志的封面上、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了各种乔装打扮、粉墨登场的所谓俊男靓女,这些华丽影像被消费社会雕塑得珠光宝气。但是,《士兵突击》却在人们不经意之际,突然用一个执著得愚蠢、顽固和土里土气的许三多征服了这个浮躁而虚荣的世界。“不放弃,不抛弃”一时间竟然成为社会流行语。一方面是许三多人格的差异性,让人们过目难忘;更重要的是许三多的那份诚实、执著、坚持,弥补了当今人们所感觉到的心灵缺失。看着一个比我们更“傻”,但却比我们更有恒心的人,吃苦、受难和最终得到补偿,我们的同情心、我们的励志感、我们的赞美心、我们的善心,一起得到了释放。
    人们在网络上、在报章杂志上甚至在电视上讨论着许三多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否会“成功”,老板们在表态说自己是否愿意雇佣“许三多”这样的员工。许三多不仅是一个电视人物,突然间也成为了一个“现实人物”。就像当年美国电影中那个“阿甘”,天天跑,天天走,总会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生活就像妈妈给的那个巧克力盒子,该吃到的味道终究会吃到的。这种愚民人生哲学,对于成功者来说,是种自我优越感的强化,而对于失败者来说,则是一碗心灵鸡汤。
    《士兵突击》的热火,再次说明一个道理:人物要鲜活;性格要有差异;需求要得到补偿;电视剧要有真情实感。当然,火与不火,还需要时世给你提供的运气。具有被关注被讨论被争议的文化符号性的“这一个”,是电视剧的一种境界。

“肉包子事件”:不是一个人没有底线
    2007年,电视新闻界的最大事件之一,就是震动中外的“肉包子事件”。一个连正式名分都没有的小记者,将一个莫须有的事件,自导自演地拍摄下来,作为一条新闻播出。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为了获得一条可以赚取收视率的消息而已。但是,他肯定没有认真地想过:我们可能不能报道所有的真实,但是当我们没有发现真实的时候,绝不能故意去编造真实。这不仅是新闻的底线,其实也是做人的底线!
    然而,问题也恰恰在这里。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失去底线的又何止是新闻,又何止是这个新闻临时工?宗教、信仰这些终极价值,契约感、信用、诚实这些基本伦理,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已经受到太习以为常的践踏。常常为官的不像官,为商的不像商,为医的不像医,为警的不像警,甚至连为师的都不像师,见惯不惊之后,人们的底线意识慢慢就淡漠了。特别是当跨过底线之后,不仅得到惩罚的可能性很小,反而得到利益的机会更多,这样的情景更会导致大面积的底线崩溃。我们很多人其实已经忘记了有所谓“底线”存在,不惧鬼神,也没有上帝,不看天上的星空也不想心中的道德律令。所以,肉包子事件反映的不仅是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底线的亵渎,其实也是我们环境中各种底线常常被忽视的现实。只不过,“包子新闻”的制造者绝对没有想到,他恰恰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用不恰当的方式冲击了这个底线,成为了一个罚有余辜的撞枪口的人。
    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用环境来开脱一个人为自己的操守应该负的责任,即便是世风日下的环境中,不是仍然有人能够保持高风亮节么?而“肉包子事件”的结果,不仅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历史上第一个因为“假新闻”而获刑的先例,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使本来就有限的舆论监督的范围从食品、卫生这样的公共安全领域中退席。
    几年下来的电视选秀,在2007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穷途末路。
    在中国,人人都说,电视喜欢一窝蜂,喜欢模仿,喜欢将一个火的节目立即推向泛滥成灾。但这真不能怨怪中国电视人缺乏创新意识。实际上,创新是一个需要时间积淀才能完成的。天底下究竟有多少东西真正是新的?像我们这样,同样一片天空下,同时有四五十家电视台在竞争,哪里有差异的空间和创新的时间?想不同质都难。所以,谁火就模仿谁,模仿谁谁就很快完蛋,是这种无序竞争的电视格局的宿命。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中国这样的电视局面,英国BBC以外,竞争者不过一二;美国只有三大电视网,加上CNN、FOX;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等,都是两三家全覆盖电视网。中国内地这样群魔乱舞的电视局面,必然导向同质竞争,而且由于电视台是非市场主体,这种无序局面无法通过市场手段整合。电视选秀,一旦火了,举国皆选是一种必然。而一旦广电总局限制选的数量,人们就会用“出位”来竞争选的质量。
    “第一次心动”诚然是一出闹剧。其实,整个2007年的选秀似乎都有些不怀好意。尽管有种种公益的包装,但是,用一群粉面男生,用各种偶像制造手段,勾引少男少女们沉迷于“好男”、“超男”、“快男”之中,将青春期的偶像移情心理无限放大,让他们神魂颠倒,让他们用自己和家人的手机,借助移动的合谋,骗取他们的心灵财富,多少有些别有用心。实际上,这些节目,已经远离了想唱就唱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初衷,变成了更加赤裸裸的生意。我相信,多数人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孩子被这样一群小男生迷魂得情不自禁。借孩子的青春期特征,不去疏导和引导而是放大其自我迷失,不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媒介行为。实际上,即便在《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中,也更看重“自我表现”,而不是这种“偶像至上”。严格来说,选秀,也在用各种手段,对青少年心灵施以一种心理暴力。
    所以,尽管娱乐无罪,尽管选秀节目曾经带动了中国娱乐节目的升级,也为今天的娱乐圈创造了李宇春、张靓颖等新一代艺人,但是2007却走火入魔。娱乐,归根结底,是对欲望的一种宣泄后的净化,而不是对欲望的推波助澜。最终,广电总局在反低俗化的旗帜下,用一贯的强势手段,宣判了“选秀”节目的死刑,以暴制暴,在倒脏水的时候索性将孩子也倒掉了。中国电视的无序,带来了中国电视绝无仅有的竞争压力,因此,用出格、出位争取生存空间,几乎是中国电视不可能规避的结果。在我们寻找到一种更合理更行之有效的调控体制之前,可以预期,禁止令还将继续。

 

《一虎一席谈》:公共辩论秀
    因为充斥了各种“一人谈”、“两人谈”、“三人谈”、“多人谈”节目而被人们称为“谈话频道”的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虎一席谈》,早在2006年就引起了圈子内专家的关注。不过,进入2007年以后,更是带来了广泛的讨论。一群人,在规定时间、规定情景、规定话题中,表达自己鲜明的意见,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充分的言论自由,体现充分的独立意志。凤凰自己称这是开创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群口时代”,而我们更觉得是引领了中国人敢于直抒己见、敢于不为个人私利而为公共议题针锋相对的风气。
    其实,民主从来都不是施与的。我们自己得有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为公共利益而发表意见、参与维护的行为。许多人为个人之利益,可以不惜代价,但是却不愿意为公共利益,付出弯腰之力。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只能是以私为本的社会。其实,维护公共利益就是维护个人利益,而维护个人利益未必不伤害公共利益。公民意识通过《一虎一席谈》得到了传播,这应该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意义。
    与大专辩论会那种“伪命题”、“伪辩论”的讲演修辞游戏不同,《一虎一席谈》开了为真问题而真辩论的电视先河。类似的节目,如上海的《头脑风暴》等也开始纷纷出现。这对于在电视上辩论公共问题,自然有很大的推动。当然,既然是电视,既然是“脱口秀”,这些辩论中多少有些表演成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逻辑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模仿,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和越来越明显的浮躁。在这样一个人多势众、动辄就会蜂拥而上的环境中,公共辩论能够保持自己的公共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奥运:前体育时代
    中国电视,一直是电视剧、新闻、娱乐节目三分天下的大格局,由于中国自己缺乏有魅力的职业体育比赛,而且当年已经初具规模的足球职业比赛,也在足协、俱乐部和媒体的共同折磨中变成了一块“鸡肋”,所以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电视内容之一的体育,一直是中国电视的稀缺内容。北京奥运会似乎给电视体育节目带来了新天地。
    于是,在铺天盖地的“奥运”声中,电视上的奥运节目也层出不穷。奥运频道、我的奥运、奥运进行时、奥运人物……各种节目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奥运是块大蛋糕,但是任何蛋糕都是有限的,哪里受得了这么多人去分食?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哪个奥运节目最牛最火最有品牌价值。倒是一个与奥运有关的电视主持人在一夜之间,因为“价值观”而扬名海内外。
    还是耐心等待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吧。比赛才是硬道理。电视,一方面依赖创新,一方面也倚赖天赐良机。2008,中国电视的奥运时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还是遗憾?奥运综合反应和后奥运的冲击波,会为中国电视带来什么?人们拭目以待。

 

《金婚》让张国立、蒋雯丽又火了一把 CFP/图

 

《金婚》:50年年华老去
    当年也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用一部超长的《渴望》,催全国男女潸然泪下。2007,还是这个中心,用一部50集的编年剧《金婚》,在许多地区创造了该年度的收视记录。
    社会剧,我们能拍的不多;古装戏,我们能拍的都拍过了;革命剧,早已让屏幕红成一片,而家庭亲情剧却一直长盛不衰。一方面,人们即便什么都不信,但中国人的“家”情结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家长里短、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也正是电视剧长篇叙事的最好题材。看着故事里“张国立”与“蒋雯丽”在无穷无尽的争吵中,一年年年华老去,人们在“观看”别人的人生,也在共同体验自己的人生。电视剧,让多少人重活了一次又一次,也让多少人告别了一次又一次。
    都说中国是家国不分、国家一体,有时人们说,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但是,也会有人将国家的看成家国,用家悄悄凌驾于国之上。但是,看看《金婚》中的小人物,国其实离他们挺远,而家却是他们拥有的惟一“家园”。所以,无论怎么斗争,他们都不得不携手共同走过了50年。当别人唱着《最浪漫的事》,看着两人慢慢变老的时候,其实其中有多少的无奈和无奈后的接受。
    电视剧就是一扇窗户,透过它看见芸芸众生的来来往往,他们去了,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我们也在看电视剧的岁月中年华老去。人生如剧,剧如人生,是剧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生的必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