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中国(20110224)

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应该通过分享知识和见解来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当别人给出回答时,应该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的见解毫无价值,因为这不会对改善沟通力有任何帮助

责任编辑:史哲 实习生 蒲思伊

谈谈中国年轻人的思考力和沟通力

英国《超现代》,2011年2月10日,芬尼克·史密斯

今天的许多中国年轻人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认为外国人对自己本国文化一无所知。以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年的经验,我的中国同事、朋友总是对我在中国或中国文化方面的见解不以为然。

在英国,认为别人无知是一种粗鲁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共同讨论问题,让对方发表见解。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应该通过分享知识和见解来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当别人给出回答时,应该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的见解毫无价值,因为这不会对改善沟通力有任何帮助。

中国年轻人对世界的认识大多来自学校教育。他们心中的国际主义与过去官方宣传的内容高度一致,而这种国际主义容易让思维模式化。要知道,读过《简爱》、吃过肯德基并不意味着就了解了欧洲和美国的文化。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国年轻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推波助澜,导致许多年轻人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并对此毫无察觉,不愿建设性地去分析周围环境,深入了解不同情境中的所见所闻并修正观点。

知识和观念必须不断地积累和拓展,通过各种方式思考消化。背诵那些陈词滥调只会导致自我膨胀和思维狭隘。我并不希望中国人完全同意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我只希望在我提问或者表示有兴趣的时候给出他们的意见,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5)


回复

2011-04-03

我们真的了解中国吗?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有几人真正的了解中国?

回复

2011-03-24

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然对中国的了解比外国人更深入、对一些中国现象更理解。 所以,面对外国人关于中国的疑问,中国年轻人会“不以为然”。但请不要误会,这样的表现并不是“居高临下”或“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年轻人正因接触了世界,使以前狭隘的思想得以改变。中国的强大并没有使一些年轻人自我膨胀,反而看到更多这个国家的不足。 不过,中国年轻人是有思想模式固化的毛病。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确实不够,也不轻易接受相反的观点(除非我们的有错误),尤其是长久认同的观点。 个人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使学生更看重分数名词。教育中更多是老师的知识灌输,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沟通能力。

回复

2011-03-15

与外国人沟通,不仅是两种文化的沟通,而且还是两种话语体系的沟通。思维方式严重不同。他们真的不了解中国,对中国也少有好感。

回复

2011-03-15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强大!

回复

2011-02-26

点评的很犀利。 事实上,中国人在大中华局域网的限制和传统教育的束缚下,对本国了解也是甚少,所以以为外国人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