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上山,良田下海,“受损的是耕地质量”18亿亩红线危变

各省纷纷出台土地整理置换指标允许有偿流动的政策后,发达地区向山区购买指标,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屡见不鲜。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18亿亩耕地红线因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占补平衡政策如何扭曲?又将如何复归本位?

(CFP/图)

“占补”怎能“平衡”

“双方各取所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

毗邻武汉的产粮大县湖北嘉鱼,正上演一场迁村腾地的大行动。

过去一年,通过复垦农民整村腾出的宅基地,推平数百亩杉木林,嘉鱼县官桥镇已建成了一个全新的15000亩“精品油茶”基地。邻近的渡普镇、潘家湾也将在今年开始迁村腾地。

建设新耕地并非仅为增加粮食生产,更瞄准了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根据国土部门“占补平衡”政策规定,新增耕地可按比例换取本地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则将通过省一级国土部门,统一核算。“占补平衡”的本意“用一亩地,造一亩地”,“是为了保证耕地红线的安全,并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不平衡的矛盾”。浙江省国土系统一位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但现在,被扭曲的“占补平衡”正构成对中国耕地安全的严重威胁。

在各省纷纷出台土地整理置换指标允许有偿流动的政策后,发达地区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购买指标,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便已屡见不鲜。

这位国土系统的官员说,2002年4月,浙江省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其内容之一即由丽水、衢州等欠发达的多地地区为杭州、宁波等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双方各取所需。欠发达县市获得不菲的有偿调剂收入,发达地区则获得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惟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

类似的指标交易在浙江可谓由来已久。温州瑞安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2001年,瑞安就曾花6000多万元从浙北的桐乡、海盐等地购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4000多亩,而当时瑞安出让的建设用地地价已近每亩10万元。同一年,瑞安先是将几个重点工业园区所在乡镇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7)


回复

2011-07-21

这个

回复

2011-01-18

为什么总是把目标瞄准到农村,农民为了生存把自己的土地换成人民币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样也有错吗?城市中有那么多的土地滥用为什么不管。一些政府部门占地庞大,俨然一副皇家园林的气派,依靠这样奢侈的政府,效率何在?

回复

2011-01-18

什么18亿亩红线?狗屁! 中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现在房价持续上涨,很大原因就是住房土地比农耕土地更稀缺,说白了,进口粮食就等于进口土地,现在中国大量出口粮食,嫌土地多了怎么啊?

回复

2011-01-18

种粮食只能解决肚子,粮食价格实在太低了!我用什么来娶媳妇呢、我的孩子上学呢、我的父母祖父母亲病了呢?我去哪里找钱来解决这些难题?所以我只能任由土地荒芜了.......

回复

2011-01-18

只要存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即一方占有生产资料,另一方失去或缺少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去为占有生产资料者打工,就存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夺的事实。

回复

2011-01-18

耕地要保留,建设又不能停,那就只有拆咯

回复

2011-01-18

中国只讲求数据,所以我垦出一亩地来换一亩的耕地。至于这数据是不是能这么换算就如同中国特色的统计数据一样纯粹只是为了能交差,哪有准确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