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上山,良田下海,“受损的是耕地质量”18亿亩红线危变
各省纷纷出台土地整理置换指标允许有偿流动的政策后,发达地区向山区购买指标,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屡见不鲜。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18亿亩耕地红线因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占补平衡政策如何扭曲?又将如何复归本位?
(CFP/图)
“占补”怎能“平衡”
“双方各取所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
毗邻武汉的产粮大县湖北嘉鱼,正上演一场迁村腾地的大行动。
过去一年,通过复垦农民整村腾出的宅基地,推平数百亩杉木林,嘉鱼县官桥镇已建成了一个全新的15000亩“精品油茶”基地。邻近的渡普镇、潘家湾也将在今年开始迁村腾地。
建设新耕地并非仅为增加粮食生产,更瞄准了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根据国土部门“占补平衡”政策规定,新增耕地可按比例换取本地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则将通过省一级国土部门,统一核算。“占补平衡”的本意“用一亩地,造一亩地”,“是为了保证耕地红线的安全,并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不平衡的矛盾”。浙江省国土系统一位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但现在,被扭曲的“占补平衡”正构成对中国耕地安全的严重威胁。
在各省纷纷出台土地整理置换指标允许有偿流动的政策后,发达地区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购买指标,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便已屡见不鲜。
这位国土系统的官员说,2002年4月,浙江省实施的“山海协作工程”,其内容之一即由丽水、衢州等欠发达的多地地区为杭州、宁波等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标,“双方各取所需。欠发达县市获得不菲的有偿调剂收入,发达地区则获得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惟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
类似的指标交易在浙江可谓由来已久。温州瑞安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2001年,瑞安就曾花6000多万元从浙北的桐乡、海盐等地购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4000多亩,而当时瑞安出让的建设用地地价已近每亩10万元。同一年,瑞安先是将几个重点工业园区所在乡镇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