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50后的故事
过士行想把他的故事搬到老年痴呆症的病房里,写一个人病态的一生——他生理上的痴呆是在50岁之后,但是心理上的痴呆早就开始了。“50后的特点是‘跟着走’,不太反省自己。50后每个时刻没准都是对的,最后却发现不对。”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赵大伟
《回家》的剧本,过士行写了三年。最初他想写个“文革”中的小故事:一个小孩看见一个大人把另一个小孩推河里淹死了,大人威胁小孩:你要是说出去,我把你也淹死。小孩什么也不敢说,他看着大人人五人六地活了一辈子,死的时候评价很高。
林兆华把这个构思给否了:太实、不容易出戏。
因为母亲患上老年痴呆,过士行又觉得老年痴呆症是一个非说不可的事,“眼下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原来有句话,说中国未富先老——刚发展起来,马上就人口老龄化了。”
过士行自己就站在步入老年的门槛上。他和同龄人在建国后第一波生育高峰中出生。当时中国学苏联——苏联在二战后需要恢复人口,英雄母亲,孩子越多越好,学习的结果是多生一亿人。“多出来的这一亿,就是我们50后这批人。”过士行想把他的故事搬到老年痴呆症的病房里,写一个人病态的一生——他生理上的痴呆是在50岁之后,但是心理上的痴呆早就开始了。“50后的特点是‘跟着走’,不太反省自己。50后每个时刻没准都是对的,最后却发现不对。”
林兆华觉得“老年痴呆症”的构思有门儿,至少表现起来会比较自由。
剧本写好了,“文革”变成了若干片断,不时被“嘟嘟”和“不许否定文革”的警告声打断。老年痴呆症的病房则变成了全剧诸多场景中的一个。
《回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