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关系一甲子
有学者认为,“如果朝鲜能够成功地向中国模式转型,中国的经济负担和外交成本都会大幅降低。”前提是朝鲜能挺过此轮半岛紧张态势。
责任编辑:郭力 马昌博 李梁
有学者认为,“如果朝鲜能够成功地向中国模式转型,中国的经济负担和外交成本都会大幅降低。”
而其前提,是朝鲜能成功挺过此轮半岛紧张态势,毕竟外交局势的稳定是内政调整的必要前提。
雾中的鸭绿江大桥,见证了中国与朝鲜的分分合合。 (CFP/图)
12月20日,在延坪岛演习的韩国军队刚刚发出第一炮,国际黄金价格应声上涨超过1%。一个多小时后,当朝鲜人民军终于没有还击时,那1%在半小时内跌回原价。
朝鲜《新闻联播》的女主播以一句“不值得还击”,像拒绝前男友一样拒绝了韩国军人。就在同日,美国媒体称,朝鲜已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回返朝鲜。
还是在这一天,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说,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在内的安理会成员为避免朝鲜半岛再次发生武装冲突“作出了最大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在中国的坚决反对下,单方面谴责朝鲜的安理会“联合声明”没能通过。
事实上,从天安号事件以来,为缓和朝鲜半岛局势,中国外交付出了很多。如果再上溯至朝鲜战争,6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换,无论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中国和朝鲜一直是对方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然而中国对朝鲜的“坚定支持”,在不同时代下包含着不同的内核。
1950年代“由中国同志统一指挥”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半岛的炮声穿过鸭绿江时,可以想象另一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何等讶异。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和朝鲜战争》提到,当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对这场战争的具体开战时间毫不知情,对“社会主义兄弟”朝鲜的作战计划一无所知。
那一场战争令中国付出18.3万士兵的生命;那场战争奠定了此后数十年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基本政策;而东亚政治、经济和军事数十年的分裂格局将在那一场战争之下固定化,历经几十年而难以撼动,直到今天。
当人们仔细查证这段半个多世纪前的战争历史,会发现除了两国舆论曾多次肯定的“唇亡齿寒”和“亲兄弟般”的战斗情谊,中朝两国在军队指挥权、在中朝联军越过三八线后是否继续南进、朝鲜铁路管理权等问题和朝鲜战争停战时机等问题上,意见也并非完全一致。
1950年11月,斯大林指示,完全赞成&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