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学写繁体字

责任编辑:蔡军剑

读杨照先生《我们的“民国”遗产》,让我想起几个事儿。

上大学之前我写的都是简体字。记得在大一时候,一次专业考试,老师出题目要求写出简体字对应的繁体字。我傻眼了,把“丛”的繁体字写成了“業”(应该为“叢”)。就是这一个字,我开始练习写繁体字。开始接触并阅读1949年之前的书籍。

后来一次去陕西省博物馆,遇到一家人陪着孩子看文物。孩子对那些字画和青铜器上的字十分感兴趣,但读不懂。问爸爸,爸爸却用英语和孩子交流,而且含糊其辞,只是说这是“老字”。而爸爸妈妈交流却用中文。我“多管闲事”地给孩子讲解那些青铜器和字画上的字,孩子听的津津有味,孩子的爸爸却拉住我,说我把孩子带坏了,不能对孩子讲中文。我知趣的看着孩子渴求的眼神,转身离去。

还有一回,和几个本专业的小师弟聊天。谈到看专业书籍,他们直呼头痛,说繁体竖排的书看得难受,看不懂。还是简体字书籍看舒服。听这几个小师弟说历史系有的学生大学四年连“二十四史”都没摸过(包括简体本)。

更是有一个事,我因发表一个 “豆腐块”而去邮局取稿费,在签名档顺手写了“馬文飛”,结果邮局的工作人员说不是我本人,写的名字是错别字,弄得我哭笑不得。最后找到邮局经理说事。总算把稿费拿到,但得到的一句“稿费给你,但你的签收单上的名字是错的!”我问,既然错了为什么还把稿费给我?经理不说话了。

我们的“民国”遗产在哪里?

我要继续学写繁体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