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古玩第一村

可以不标北边的平遥古城、南边的介休绵山,在一些海外前来者手中打开的淘宝图中,却清晰地圈出“张兰”这个地名。


  
  车子从太原出发,上了大运(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向南行驶。一小时之后转入一段土路,十分钟左右,到达张兰。
  11月7日到9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张兰收藏品交流会来临,这是第六届了。车未停前,领队的太原收藏协会会长王艾甫告诉大家:在张兰,想到的东西有,想不到的东西也有,好好转吧。
  
  一华里地摊
  从北到南约500米长的街道两旁,一家挨一家摆满地摊。到了南端,快要收尾,摊子又延伸开去,拐入西边街道。我们就从这里汇入人流。
  都是小摊子,不大,摆在地上,下面铺一块毯子,上面就是杂七杂八的各式古玩。别的古玩市场上见到的门类,这儿全有。对于有些摊主来说,地方可能有点小了,有的货物还放在箱子里,不能摆出。也有的摊位,上面只有单调的几样。但无论哪家,绝不是只经营一个门类。当然,映入眼帘的,还是以瓷器居多。果然如王艾甫所言,我们见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物件。像农村赶集,只不过是买卖古玩。
  摊子后面,是任何一个中国内陆小镇上都能见到的小商店:服装、小超市、五金、发廊、饭馆……应有尽有。镇政府和卫生院夹杂其中。张兰镇镇政府位于张兰村,天经地义。
  坐在摊子后边的摊主,有各色人等。以精明的中年男女居多,也有上了年岁的,或是愣头青小伙子,和看起来对古玩不知一二的小姑娘。他们有的正与买主讨价还价,有的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往外搬取货品,打开一层层的报纸;有的坐在小板凳上,盯着南来北往的人看;有的则与邻居摊主说着家乡话儿。
  一个胖大的中年男子,眯起眼睛抽着烟斗,屁股下坐着的,是一件有些破损的明清晋作椅子(编者注:晋作家具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太原府、阳曲、榆次等地的一种地方家具流派)。
  行色匆匆的外地人,操着不同的方言,挎着大包,有的手中还提个水杯,不少人已经有了斩获。小件放进包里,大件就拎在手里,有大算盘,有屏风,还有小石狮子。我听到了广东话、河南话。听他们说,昨天已有来自英国和荷兰的两个人到了这里,这会儿不知在哪儿转着。
  快近中午了,一华里的街道我们已转了两遍。碰到了王艾甫,他买了三样东西:几本古籍还是账本;一顶斗笠,20元,上面写着“农业学大寨”,他有一个大寨收藏系列;一件青铜器,用纸包着,花了700元。同行者,有的买了字画,有的小罐,有的几枚清代铜钱而已。
  王艾甫说,今天天气真好。以前他每年前来,都有风。
  在街道东侧,一前一后两个大院,共有百家商铺。他们是固定做古玩的,每天都开门。这就是投资200万元的张兰古玩市场。不像街面上的,只在交流会期间摆三天。
  返回街上,人流依然庞大。在街道中间卖晋中小吃的,卖山中采下的串串沙棘的,把人群一劈两半。也有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左穿右插,突突地响着,冲起灰尘,落在两边的行人身上、小摊子上。脖子上挂着的菩萨,也许是去年从地摊上买的,也许不是。
  
  二百年承传
  张兰古玩可以称道的,有那本流落台湾的《金瓶梅》孤本,非常有名。1920年代,《金瓶梅》正是从这儿到了北京,然后又越过海峡的。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张兰在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有“小北京”之称。风云五百年的晋商,这儿也是他们的老巢之一。清代,享誉海内外的尉字号在此经营近百年之久,而掌握朝廷采购权的范家更是不可一世。
  乾隆年间,张兰的古玩兴盛起来。正值封建王朝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之际,趁此盛世聚敛大量钱财的晋商,也把收藏古玩当成一种投资、一种风气,致使老家这块宝地,成为古玩的集散处。“家家藏宝,户户赏古”,一时蔚然成风。农闲时节,农户男人们出去寻宝,然后带回张兰出售。
  在张兰古玩市场经理武光辉的记忆里,1976年以前,张兰古镇还有城墙,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平遥有48个城楼,张兰有24个。和平遥一样,城墙上面马车都能走。古镇中心还有个市楼,上面四方分别有匾,东面的是“紫气东来”。
  一个村子能有如此形制,正是得益于商贸,和得天独厚的古玩市场。
  张兰古玩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外地人也前来淘宝。在收藏界,说到张兰,没有人不知道,甚至在海外淘宝者中间,张兰也是大名鼎鼎。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任何外界之力。
  而这一切,在1960年代末变了。古玩买卖取缔了,但是古玩市场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地上转入地下。毕竟,一个有着强大利益的传统,不会轻易丢掉,它继续吸引着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们。
  直到1990年代,古玩买卖还被当作倒卖文物,公安抓人。在40多年的时间里,张兰一些“不死心”的人,偷偷做着地下古玩转手生意。海外一些淘宝者前来这里,都是单线联系。大部分被收买的古玩,都被带到了广州前沿出手。
  但市场越来越松动了,2000年时光张兰就有1000多人在经营,加上周边村子的几千人,已呈不可遏制之势。公安、工商、税务、文化部门,赶在一起商量什么能摆,什么不能摆。时任晋中市长的王雅安“包村”张兰,经过几次调研,决定把这个古玩市场搞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宋迎年和王艾甫取得联系。2001年上半年古玩市场终于在村子泰山庙兴建,下半年第一届交流会开幕。
  第二年又投资100万元,在市场后面建成同样大小的另一个市场。前面50户,后面50户,一个稳定的张兰古玩市场形成。现在,张兰全村的古玩收藏经营户有2000,而张兰全镇有6000。
  
  半数人专擅
  乾隆时张兰人口3万,现在只有那时的一半,15000,而在这15000当中,本地人只有5000,外来人口倒占到1万。许多外来人到此,就是为了从事古玩生意。在张兰村,50%的家庭经营古玩。
  男的出去淘宝,女的看家看店。去哪儿?全国各地哪儿都去。递了一支烟,我和一位小摊主攀谈起来。他不是张兰的,是邻近村子的。他说晋中这一带搜罗得差不多了,他去山西南部,去陕西,最远到了四川。问他一年能赚多少,他不说。只说在张兰搞古玩的每年赚个二三十万很平常,三五十万的也不少。做大的也有,当地千儿八百万的,不止十户八户。
  我说在摊子上见不到贵重的。小摊主说贵重的要去家里看。二三十万元一件的瓶罐,有的人家会有好几件。昨天有个镜子,紫檀木的,50万元主人也不卖。在张兰,上百万元的古玩不是没卖过。
  他们出去淘宝,一般是见到什么收什么,没有一个固定门类。回来后转手买卖,很少有人收藏。有一些古玩知识,但不是很清楚。京津一带的不少古玩商人来此,“吃的就是山西饭”。
  每逢星期五,外地的古玩商人就来了,也有个别喜好收藏的老板带个行家。京津的居多,周边的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也来人,西藏、海南的也有。全国各地,哪儿都有。星期五两个古玩市场的院子摆满地摊,而在平时100家商铺开门,来者每天五六百人。
  张兰人也出去。每个星期天去太原南宫古玩市场的会有七八辆中巴,也有人开自己的面包车、小车,百来号人。据说太原古玩市场80%是张兰人经营。去北京的也有六七十人,潘家园也是张兰人闹起来的。
  在武光辉心中,张兰古玩市场之所以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有名气,成为全国古玩第一村,首先在于他们这儿的“货”好,70%是老(真)的,30%才是新(假)的。和别的不少古玩市场相比,正好打了个反。
  不到下午5点,天还没有黑下来,一些摊子已经开始收了。
  已在一华里长的街道上转了三四圈,总不能两手空空吧,决定买个小物件做个纪念。于是看上了一件玉石雕刻的蝉,问摊主多少价。90。倒过来翻过去摩挲手中,20,行不行?拿上吧。就这么买下了,没费口舌。摊主说是玛瑙的,就算是吧。在西头中午看的那件金铸蚂蚱,开口5000元,断了一只后腿。
  玛瑙雕蝉长约一寸,食指粗细,暗红底色,合拢的翅羽和腹下,有黑色的纹路。吸管处留有细孔,可系红线挂在脖上。脑袋圆圆凸起,煞是可爱。
  (P1196631)
  

  即便是“文革”都遏止不了张兰的古玩买卖  王俊清/摄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