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始,只能是一个开始

这些基于个人良心自觉而产生的零散忏悔,从质以及量上点数,都过于单薄。这的确只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责任编辑:曹筠武 李梁

这些基于个人良心自觉而产生的零散忏悔,从质以及量上点数,都过于单薄。这的确只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1966年9月,哈尔滨市“红卫兵广场”30万人“黑龙江无产阶级灭资造反点火大会”。 (杨秀云/FOTOE/图)

致歉者

程璧以及关秋兰已经原谅当年骂过她们的学生了。她们仍像44年前一样称他们为“孩子”。“孩子们”已经年近六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所有纠缠着普通老人的疾病纠缠着这些前红卫兵们。

道歉以及宽恕,使前迫害者与前受害者,在充满人道灾难的往事里结成了同盟。此后,他们能够一同来摆脱残酷记忆的追杀。

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这种回忆的折磨意味着什么:前文提到的李煌果老人,即使在近半个世纪后,仍然会因病床窗户上的铁栅栏而感到不安(这让她想起监禁和私刑);在硬币的另一面,几十年后,受害者“纤弱的身体和倍受屈辱的阴阳头仍旧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当年迫害者的记忆中(胡滨道歉信语)。

当年“口含天宪”的红卫兵以及命如蝼蚁、劫后余生的教师们,在劫难后遗症这一点,是平等的。噩梦、仇恨、惊恐、自责、羞愧。这些负面情绪,几乎会随时降临。“在这个大雨纷飞的北国六月里,”胡滨在信中说,“我的心情格外沉重,羞愧难耐。”

这也便是为什么人至暮年之后,远在湖北的申小珂、寄身海外的胡滨他们要向已经86岁的北京老太太程璧投书致歉。“今天我给您写这封道歉信,相信是可以代表咱们学校所有在“文革”中做过错事的校友,请您宽恕我们。”申小珂在信中说。

已有的公开资料显示:在1966年仅北京一地的死亡人数便不少于1772人。“北京的校园惨剧从中学开始也在中学最为严重。”研究文革史的学者王友琴说。此次当年的红卫兵向受迫害的老师道歉,亦是王通过南方周末首度对外披露。

1966年夏天肇始的“打黑帮&r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9)


回复

2012-02-29

就像在10月31日,当程璧颤巍巍地拿着放大镜、一行行扫过拿着申小珂给她的道歉信时,应该有另外一个放大镜扫过1966年的那一段历史。然后在真相的基础上,一切都走向和解。就像程璧和申小珂的和解一样。

回复

2010-11-08

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无罪的红卫兵,实在是怯懦,为你们感到可怜!不要推卸,没错,虽然你们也是受害者,但你们是一撇一捺大大的“人”,道歉的首先是你们!

回复

2010-11-07

这说明了我们人性的觉醒!我希望有类似更多的觉醒。

回复

2010-11-07

红卫兵无罪。那个在人间播种仇恨的人才是罪魁祸首!

回复

2010-11-07

这个国家更加强大,也必将更有自信。——这句话没错 那么,是谁没有自信呢?

回复

2010-11-07

这个朝代的教育里有太多的敌人与仇恨。唯少内心的忏悔与宽恕。它的发生是不是仅仅因为一个当权者或一个政党,还是更深的?它的阴魂是不是随着四个人的倒台已经死去,它的血液是不是至今仍在我们民族里流淌?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审视?

回复

2010-11-06

中国从此就没有了未来

回复

2010-11-06

该道歉的是红卫兵吗?又是特色之一!

回复

2010-11-06

那段历史的结果之一:迫害者的内心煎熬,受害者的无奈忍受,终在史书翻过的刹那,以心灵和解的方式暴露于阳光下。也许是良心战胜了,也可以说民主摧毁了那道虚幻的屏障,是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结束了那段看似疯狂的历史。终究,社会早已大变样,迫害者和受害者也早已泯然于众人中,记得的与不记得的,关注的和不关注的,这样的道歉和原谅,就像回光返照一样,在历史翻过新的一页时,给忙碌活着的人一个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