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芳的荒诞剧
南钢即将入主江苏铁本,而此时,曾经被称为“民营钢铁大王”的铁本创办人戴国芳仍然深陷囹圄,也许到今天他都没有明白,是什么在主宰自己的命运
实话实说,有人一直为江苏铁本的戴国芳抱有不平心态。戴此时深陷囹圄,他的亿万身家付诸东流,他的铁本梦想当然也是灰飞烟灭。事情看上去就这么定了。最近,由南钢主导重组铁本的方案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南钢即将入主铁本,重组也会很快展开。
当我们把这样的消息带给戴国芳,他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激动,他的头扭到了一边,似乎不愿意面对现实,面部没有表情,长久地沉默,然后是自言自语,“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要承认错误”,“我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任”。
但是戴国芳真的有权利负起这个责任么?
遥想4年前,当九部委联合组成的专项检查组开始对铁本进行全面调查,戴国芳的应对措施也是自我检查。检查组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戴的一份“自查报告”便送到了领导的桌上。戴国芳承认:“我公司虚开发票近2亿元,抵扣税额近2000万元。”戴国芳知道,仅仅只有书面检查是不够的,第二天他又将抵扣税款迅速补交到了当地的国税局。
事实上,从北京急匆匆奔过去的领导们,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戴国芳自己爆出来的税收问题,而是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直接冲突的越权审批、违规征地、骗取贷款、违反贷款审批和偷税漏税等。这些醒目的罪行,干扰了国家的经济运行,破坏了相关的经济政策,必须加以清理。收监戴国芳的理由显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北京方面成竹在胸,常州方面则全力配合上方,戴国芳本人也觉得自己是罪有应得。
两年多后,戴国芳在常州市中级法院受审,检察院的公诉书却只字不提先前罗列的罪状,戴被控的罪名只有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而指控如此罪行的最好证据,就是戴国芳当年主动上交的那份自查报告。
这个时候,戴国芳的故事开始呈现出荒诞剧一般的奇怪意味。
有人说,审判戴国芳以扰乱宏观经济运行罪开始,却以虚开抵扣税款发票这样细节化的罪行告终,这多少显示出行政体系和法律体系事先的准备不足,让人觉得戴国芳仅仅是一道祭品。还有人看见法庭上的戴国芳第一次显现出少有的惊讶,他甚至在私底下对人说,要是当初不主动提交自查报告,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此简单的问题,戴国芳回答起来却无比艰难,很有可能此生都无法回答。事实上还有更加简单的问题让戴国芳无法释怀。比如,铁本的扩张计划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常州市政府的热烈支持,当地银行对铁本放贷的胆量和速度更是惊人,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戴国芳一下子获得了43.99亿元的银行授信。戴原本并不够宏大的计划,终于在多方的推动下,膨胀成一个工程概算超百亿、工程占地近万亩的钢铁项目,而且整个项目所在的常州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在一天内,就火速批准了所有的基建项目。 一切显然都是政府在推动,但是现在,更高一级的政府却以底气十足的理由否定了地方政府。一夜之间,地方政府像极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切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把戴国芳直接推到了中央检查组的面前。
在看守所里,戴国芳伤心地说,“所有手续都是政府去搞的,我们也没有去过问这些事。当政府说可以动了,我们就开工了,我都是在听政府的话,这有什么错呢?”
故事的第二重荒诞剧意味如此浓烈!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中,小小的戴国芳有多少空间可以表达,有多少话语权来为自己的利益说话?他似乎像一个皮球,先被人兴高采烈地游戏了一阵,接着就被另一个力大无比的人一脚踢爆了。
如果说戴国芳的故事还有第三层的荒诞剧意味,应该是他的铁本和宁波建龙公司、四川刘永好铝业的命运反差。就在铁本消亡之时,被喻为“铁本第二”的宁波建龙却在2006年3月15日获得新生。2004年5月,宁波建龙同样属于违规、越权审批上马的项目,受到上方审查。刘永好的铝业也是一直处在火烤之中,不过并没有遭到戴国芳的灭顶之灾,刘的铝业不仅坚持经营,而且为他带来了不错的效益。两相对比,戴国芳和铁本真是倒霉到了顶点。 有人分析戴的错误,认定这个从村庄里长大、12岁就辍学去捡废铜烂铁的“苦孩子”不但缺少政治资本,而且不懂政治。而建龙和新希望铝业之所以绝地逢生,乃是因为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南钢集团董事长肖同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都冠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
可是平心而论,一家企业的管理经营与它背后政治身份之间的幽深关系,除了作荒诞之理解,谁又能明明白白地写在纸上?
戴国芳的故事与一份文件紧密相连。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戴国芳从此时运不济。我们无意争辩这份红头文件的巨大意义,在刚刚过去的几年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修复作用,我们甚至可能需要更多地站在正面来理解。但作为戴国芳,一个具体的经济人、自然人,他的沉浮却呈现出某种自己不可把握的命运感和悲剧感,这让很多局外人或多或少想发出一点无足轻重的唏嘘之声。
我们或者也可以把这份通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待。2001年前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出现重型化的趋势,很多敏感的企业家纷纷挺进长期以来被国有企业“垄断”的上游产业。2002年,全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近50%,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的投资增长更为迅猛。宏观投资过热,终于成为了决策层的共识。2003年底的这份国务院通知,拉下了宏观调控的大闸,重点清算的就是那些进入三大行业、“盲目投资”的民营企业。戴国芳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熟读经济学史的人们应该记得,早在172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泡沫法案”,公开宣称其目的是管理私人企业,后来经济学家发现,这个法案的最终目的,只是帮助国有大公司发展。而更早的1700年,英国私人企业从印度进口印花棉布,也是被政府严格禁止,因为政府需要保护国有羊毛经营商的利益。18世纪的法国,政府管制经济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法律禁止法国人生产、进口和销售印花棉布,惩罚的措施从服苦役、蹲大牢,一直到判处死刑。经济学家赫可歇记载了法国北部城市瓦朗西安一次残暴的处罚事件:77个非正规经营者被判处绞刑,58人被送到轮式刑车上进行折磨,631人被迫服苦役,1人被流放,没有一个销售过印花棉布的私人幸免。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审视欧洲重商主义时代的商业悲剧,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体会更多的则是历史的荒诞和先人的短视,很难相信一块没有经过政府允许销售的印花棉布,就会导致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经济人失去自由,丧失生命。
那么,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人也来审视今天还在继续上演的戴国芳事件——他因为钢铁经营深陷囹圄,他的亿万身家付诸东流,他的铁本梦想灰飞烟灭——人们可能不会再去重视宏观经济的秩序、国有企业的地位和政府的管理意志,而可能会更多地站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平台上,观察一出已经散场的商业荒诞剧,感叹先人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竟然是如此画地为牢,当然也会为一个名叫戴国芳的人叹息,他的勤劳、他的财产、他的糊涂、他的牢狱之灾。
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经济制度下,上演了一部悲伤的商业荒诞剧,时间很短,故事简单,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在历史体系里闪耀了一下,迅速消失在茫茫的尘埃中。然而在当时当地,在戴国芳有生之年,却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无言以对。
当我们把这样的消息带给戴国芳,他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激动,他的头扭到了一边,似乎不愿意面对现实,面部没有表情,长久地沉默,然后是自言自语,“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要承认错误”,“我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任”。
但是戴国芳真的有权利负起这个责任么?
遥想4年前,当九部委联合组成的专项检查组开始对铁本进行全面调查,戴国芳的应对措施也是自我检查。检查组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戴的一份“自查报告”便送到了领导的桌上。戴国芳承认:“我公司虚开发票近2亿元,抵扣税额近2000万元。”戴国芳知道,仅仅只有书面检查是不够的,第二天他又将抵扣税款迅速补交到了当地的国税局。
事实上,从北京急匆匆奔过去的领导们,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戴国芳自己爆出来的税收问题,而是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直接冲突的越权审批、违规征地、骗取贷款、违反贷款审批和偷税漏税等。这些醒目的罪行,干扰了国家的经济运行,破坏了相关的经济政策,必须加以清理。收监戴国芳的理由显得如此强大,以至于北京方面成竹在胸,常州方面则全力配合上方,戴国芳本人也觉得自己是罪有应得。
两年多后,戴国芳在常州市中级法院受审,检察院的公诉书却只字不提先前罗列的罪状,戴被控的罪名只有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而指控如此罪行的最好证据,就是戴国芳当年主动上交的那份自查报告。
这个时候,戴国芳的故事开始呈现出荒诞剧一般的奇怪意味。
有人说,审判戴国芳以扰乱宏观经济运行罪开始,却以虚开抵扣税款发票这样细节化的罪行告终,这多少显示出行政体系和法律体系事先的准备不足,让人觉得戴国芳仅仅是一道祭品。还有人看见法庭上的戴国芳第一次显现出少有的惊讶,他甚至在私底下对人说,要是当初不主动提交自查报告,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此简单的问题,戴国芳回答起来却无比艰难,很有可能此生都无法回答。事实上还有更加简单的问题让戴国芳无法释怀。比如,铁本的扩张计划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常州市政府的热烈支持,当地银行对铁本放贷的胆量和速度更是惊人,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戴国芳一下子获得了43.99亿元的银行授信。戴原本并不够宏大的计划,终于在多方的推动下,膨胀成一个工程概算超百亿、工程占地近万亩的钢铁项目,而且整个项目所在的常州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在一天内,就火速批准了所有的基建项目。 一切显然都是政府在推动,但是现在,更高一级的政府却以底气十足的理由否定了地方政府。一夜之间,地方政府像极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切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把戴国芳直接推到了中央检查组的面前。
在看守所里,戴国芳伤心地说,“所有手续都是政府去搞的,我们也没有去过问这些事。当政府说可以动了,我们就开工了,我都是在听政府的话,这有什么错呢?”
故事的第二重荒诞剧意味如此浓烈!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中,小小的戴国芳有多少空间可以表达,有多少话语权来为自己的利益说话?他似乎像一个皮球,先被人兴高采烈地游戏了一阵,接着就被另一个力大无比的人一脚踢爆了。
如果说戴国芳的故事还有第三层的荒诞剧意味,应该是他的铁本和宁波建龙公司、四川刘永好铝业的命运反差。就在铁本消亡之时,被喻为“铁本第二”的宁波建龙却在2006年3月15日获得新生。2004年5月,宁波建龙同样属于违规、越权审批上马的项目,受到上方审查。刘永好的铝业也是一直处在火烤之中,不过并没有遭到戴国芳的灭顶之灾,刘的铝业不仅坚持经营,而且为他带来了不错的效益。两相对比,戴国芳和铁本真是倒霉到了顶点。 有人分析戴的错误,认定这个从村庄里长大、12岁就辍学去捡废铜烂铁的“苦孩子”不但缺少政治资本,而且不懂政治。而建龙和新希望铝业之所以绝地逢生,乃是因为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上海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南钢集团董事长肖同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都冠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
可是平心而论,一家企业的管理经营与它背后政治身份之间的幽深关系,除了作荒诞之理解,谁又能明明白白地写在纸上?
戴国芳的故事与一份文件紧密相连。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若干规定的通知》,戴国芳从此时运不济。我们无意争辩这份红头文件的巨大意义,在刚刚过去的几年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修复作用,我们甚至可能需要更多地站在正面来理解。但作为戴国芳,一个具体的经济人、自然人,他的沉浮却呈现出某种自己不可把握的命运感和悲剧感,这让很多局外人或多或少想发出一点无足轻重的唏嘘之声。
我们或者也可以把这份通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待。2001年前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开始出现重型化的趋势,很多敏感的企业家纷纷挺进长期以来被国有企业“垄断”的上游产业。2002年,全国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近50%,电解铝和水泥行业的投资增长更为迅猛。宏观投资过热,终于成为了决策层的共识。2003年底的这份国务院通知,拉下了宏观调控的大闸,重点清算的就是那些进入三大行业、“盲目投资”的民营企业。戴国芳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熟读经济学史的人们应该记得,早在172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泡沫法案”,公开宣称其目的是管理私人企业,后来经济学家发现,这个法案的最终目的,只是帮助国有大公司发展。而更早的1700年,英国私人企业从印度进口印花棉布,也是被政府严格禁止,因为政府需要保护国有羊毛经营商的利益。18世纪的法国,政府管制经济甚至到了残酷的地步:法律禁止法国人生产、进口和销售印花棉布,惩罚的措施从服苦役、蹲大牢,一直到判处死刑。经济学家赫可歇记载了法国北部城市瓦朗西安一次残暴的处罚事件:77个非正规经营者被判处绞刑,58人被送到轮式刑车上进行折磨,631人被迫服苦役,1人被流放,没有一个销售过印花棉布的私人幸免。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审视欧洲重商主义时代的商业悲剧,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体会更多的则是历史的荒诞和先人的短视,很难相信一块没有经过政府允许销售的印花棉布,就会导致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经济人失去自由,丧失生命。
那么,许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人也来审视今天还在继续上演的戴国芳事件——他因为钢铁经营深陷囹圄,他的亿万身家付诸东流,他的铁本梦想灰飞烟灭——人们可能不会再去重视宏观经济的秩序、国有企业的地位和政府的管理意志,而可能会更多地站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平台上,观察一出已经散场的商业荒诞剧,感叹先人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竟然是如此画地为牢,当然也会为一个名叫戴国芳的人叹息,他的勤劳、他的财产、他的糊涂、他的牢狱之灾。
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经济制度下,上演了一部悲伤的商业荒诞剧,时间很短,故事简单,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在历史体系里闪耀了一下,迅速消失在茫茫的尘埃中。然而在当时当地,在戴国芳有生之年,却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