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语言大合唱
五湖四海各国外语全然融入绵软的沪语和铿锵的官话,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音
五湖四海各国外语全然融入绵软的沪语和铿锵的官话,成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音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爷叫泼茶(Father)娘卖茶(Mother),红头阿三开泼渡(Capital)。”
19世纪中叶,叶澄衷还是黄浦江上的小艄公,因为给洋人主顾捡回遗失在船舱的公文包,最终被点化成上海滩第一代民族资本大亨,为了跟洋人做生意,他开口说起洋泾浜英语。
“在我想象中,那个时代的上海到处响起不同的语言。”周兵执导的纪录电影《外滩佚事》中,夹杂着英、法、日等多国语言,“上海本身就是多元的,由各色各样不同的人组成,世界上几乎所有族裔的人群都来过上海,据说连毛利族都曾在上海生活过。”
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时,登记在案的外国人为26人。英(1845)、美(1848)、法(1849)租界相继辟设,随后英美租界合并(1863),外国人来沪渐多,至1895年上海外侨已超过五千人;1899年,上海英美租界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其后外国人数增加迅速,差不多每十年增加1万,1931年外侨总人数超过六万,此后几年保持在六七万之间;1937年之后,大批日本人涌来,上海外侨总数迅速膨胀,1942年达到高峰的150931人。
那些年代,形形色色的外侨,年复一年来上海生活、工作、开厂、经商、办学、传教、出版报纸,跳舞、打猎、划船、赛马,当然还有走私、贩毒、犯罪,他们有自己的俱乐部和活动圈子,华灯齐放的夜里,觥筹交错,歌舞升平,各国鸟语呕哑嘲哳,融入浦江汽笛和大自鸣钟的交响声浪中……外侨将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带到上海,使这里成了外国气息最浓的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