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征——鲜为人知的中国大洋寻宝路
“蛟龙号”潜艇,挺进大洋,不为主权宣示,不为军事探索,究竟是为什么?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与太空探索、登月竞争,乃至极地开发相仿,深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另一处资源战场。在由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组成的深海资源勘探“富人俱乐部”之外,中国的身影正日渐清晰,并且来势迅猛。
“蛟龙号”潜海,挺进大洋,不为主权宣示,不为军事探索,究竟为什么?
“蛟龙号”深潜器作业实验图 (CFP/图)
中国来势迅猛
“中国的深海探索将继续深化,‘大洋一号’会继续挺进三大洋。”
一场事先并不张扬的深潜实验震惊了世界,也掀开了大洋深处国际资源争夺战的冰山一角。
2010年7月13日,三名中国科学家驾驶“蛟龙号”载人探测器潜至南海海底3759米处,将五星红旗插在了海底,这一举动旋即被西方舆论渲染成中国威胁论,比如主权宣示说,比如军事探索说。
他们并不愿意正视的却是另一层事实,从这一刻开始,中国深潜装备及技术迈入国际第一阵营,真正掌握了开掘大洋资源的钥匙,深海宝库将不再专属于传统的海上强国。
与太空探索、登月竞争,乃至极地开发相仿,深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另一处资源战场,只是鲜为人知而已。
按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世界海洋划分为各沿海国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而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海域,即俗称的深海大洋,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49%,其间不乏价值“万亿美元”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按照国际惯例,深海勘探奉行“平行开发”原则,即为了保证海底资源人类共同享有的公平性,勘探发现者需返矿区面积的一半,交由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同时为了保证先驱投资者的权益,勘探发现者享有剩下50%矿区面积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发权。
8年前就开始研制的“蛟龙号”,其最终深潜目标是海底7000米,这一深度将使中国可以触及地球上99.8%的海底。
与“蛟龙号”相伴的是,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洋调查技术装备发展迅速,如深海机器人、电视抓斗、深海潜钻等,都已经大展拳脚。
近五年来,中国深海探索动作频频。2005年,“大洋一号”科考船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wangq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