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的抉择:“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举报亲属犯罪,被举报的亲属在定罪量刑时可从轻处理。河北省高级法院这一量刑新规被舆论炮轰为“破坏人伦基础的司法政策”

责任编辑:傅剑锋

“大义灭亲”举报亲属犯罪,被举报的亲属在定罪量刑时可从轻处理。河北省高级法院这一量刑新规被舆论炮轰为“破坏人伦基础的司法政策”。

但有学者认为,河北省高院其实是为中国当下的刑事司法制度背了黑锅。需要改革的是中国刑事法律,建议部分地恢复“亲亲相隐”,即近亲对亲属犯罪可以不作证不举报。但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认为这将不利于打击犯罪。

网易有关“大义灭亲”的民意调查 (CFP/图)

“大义灭亲”式量刑遭炮轰

“大义灭亲”举报亲属犯罪,那么亲属在定罪量刑时可从轻处理。河北省高级法院这一新规刚于本月初实行,就被舆论炮轰为“破坏人伦基础的司法政策”。

最高人民法院从10月1日起,全面推行已经试点了一年多的量刑改革,河北高院的新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实施细则》只是其中一部分。该院对上级法院的司法政策的细化、创新举措未引起公众注意。公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中的这一段话:“为了鼓励‘大义灭亲’,《量刑指导意见》:‘被告人亲属举报被告人犯罪,提供被告人隐匿地点或带领司法人员抓获被告人,以及有其他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案件、抓获被告人情形的,可以酌情减少被告人基准刑的20%以下’体现了河北特色。”

舆论几乎一边倒。凤凰网评论认为:这不仅仅背离人之常情和常理,容易导致削弱、损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伦理关系,也有以司法权力去诱导“灭亲”,损害“亲亲相隐”传统道义规范。

更有评论引用了孟德斯鸠在《论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8)


回复

2014-12-09

亲亲相隐是对最基本人伦的尊重 也是对司法成本的节约 亲属所做证词不一定据有可信度 另外 也不利于罪犯的改造 连亲人都不在乎自己了 把自己交给监狱 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眷念 容易引发反社会心理

回复

2011-01-01

亲不亲,阶级分。对阶级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不管他亲娘老子还是老婆孩子!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

回复

2010-10-30

微观经济学上有一个原则:人们对刺激作出反应。如此鼓励,必然会有效果,人们会更倾向于“大义灭亲”,但由此而毁灭的亲情就无法估量了。不可取!

回复

2010-10-19

任何政策和法律如果脱离了具体环境就没有对与错之分。在这个官员竞贪的年代,河北高院此举无疑有利于矫正时局。如此浅显的道理难道舆论界不明白,叫人深思!

回复

2010-10-19

任何法律和政策如果脱离具体环境就没有对与错之分。在这个官员竞贪的年代,河北高院的此举无疑有利于矫正时局。如此浅显的道理在舆论界竟然无人明白,值得深思!

回复

2010-10-18

孝悌乃伦本

回复

2010-10-18

被洗脑的真多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当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把你的利益当回事的时候,你还管它的利益干嘛?

回复

2010-10-18

司法权不能独立运作,谁对谁非都是纸上谈兵

回复

2010-10-18

不论是亲亲相隐还是大义灭亲,都是根据一个时代的需要来定的,而这个制定人正是政府。偏向哪个,都是以国家利益为第一准则的。个人认为不能一下定死,视案情而定,如果犯罪人穷凶恶极,那么他的亲属自会去举报,如果没有到人人而诛之的地步,亲属应该有权选择沉默。我们可以制止亲属帮助犯罪,但是不能剥夺其亲情。

回复

2010-10-18

人伦道德万万不可失,这是社会万古维系的基础

神棍德
回复

神棍德

2010-10-18

关于河北高院,就想说两点。 一,你们还记得有个人叫聂树斌么?你们拖了好多年了,还人家一个公道吧! 二,贵院院长最近阅兵的照片很是震撼人啊~~~弱弱问一句,是不是家里还藏身龙袍?

回复

2010-10-18

大义不灭亲是公平正义的基础

回复

2010-10-18

贪官们无非是想扯起人伦的棋子来保护自己而已!理解了这一点,那被政府控制的舆论炮轰法院就不足为怪了。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不仅需要司法独立,而且还需要舆论独立。否则包公再世也无法为民请命。

回复

2010-10-18

领导 带头。。。

回复

2010-10-18

司法不独立,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都是伪问题,刘志新的丈夫和孩子在她死后连骨灰都不敢领取,亲亲和灭亲在这一刻没有意义。

枫叶恋上晚秋
回复

枫叶恋上晚秋

2010-10-18

当法律与人伦矛盾的时候,政府需要法律,就重判;政府需要人伦,就以人性人道主义的名义卖人情,这就是我国一贯的做法。什么都是政府公文说了算

回复

2010-10-17

只要不是莫须有的罪名..

回复

2010-10-17

“亲亲相隐”虽合伦常,但是于事无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你做错了事,不要希冀能够隐瞒,能免于被惩罚。“亲亲相隐”推迟了惩罚,但还是会到来的。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再者由于亲属的隐瞒可能导致罪犯继续犯案,罪孽就更加深重,必然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的,而且有更多的人受害的,(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换句话说你的“大义灭亲”是对他的一种福利的。